廣州市環保局7月13日下午公布了6月全市主要河涌水質監測情況,在64段河涌中,仍有42段為劣五類水質,占比超過65%。在新版的河涌水質發布系統中,又將劣五類水質細分為劣V類-1~劣V類-5,記者發現水質最差、最黑臭的劣V類-5河涌一共有10條,其中白云區占了5條,天河區占了4條。
荔灣涌也不黑臭
從5月開始,廣州主要河涌水質狀況發布系統進行了改版,并新增10條河涌。
5月份監測信息中,共有17條河涌水質達到或優于V類標準,而6月優于V類標準的河涌達到了22段,略好于5月。值得關注的是,由于增加了“黑臭”標準——主要為感官指標,包括透明度和溶解氧2項,一些未達標的河涌也并不黑臭。
以東濠涌為例,5月監測顯示未出現黑臭,但水質仍然超標。因為功能區水質目標是V類,而東濠涌5月水質為劣V類-1。而6月監測顯示,東濠涌水質已經達標,為IV類水,透明度有46厘米。此外,荔灣涌雖然未達到功能區水質要求,但是也并不黑臭,在透明度上有27厘米,不如東濠涌。
10條河涌位列最差
市環保局在河涌水質評價標準中,采用水質污染指數將劣V類水體細分為劣V類-1~劣V類-5共5個級別,也就是說,劣V類-5成為最差的評價標準,記者梳理6月監測結果發現,60條河涌中一共有10條為最差的劣V類-5,分別是:白云區的白海面、江高截洪渠、躍進河、海口涌、新市涌,天河區的獵德涌、程界涌、車陂涌、深涌,以及海珠區的康樂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