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汛期降雨偏多雨量較大,7月1日起太原提前進入主汛期。7月4日,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使得市區許多路段嚴重積水——
閱讀提示
暴雨突如其來,道路瞬間成“海”,太原市民對7月4日的強降雨無疑印象深刻。市東北部地區兩小時降雨量達57毫米,城區多個路段被淹。街道路面積水,影響交通,如路面長期積水,還會影響路基,使道路遭受損壞,危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為什么這場暴雨會造成如此嚴重積水,今后如遇類似強降雨會不會產生城市內澇?為此,記者近日進行了走訪調查。
狂風驟雨席卷龍城
7月4日午間,一場不期而至的暴雨“光顧”龍城。頃刻間,風雷大作、暴雨如注,20分鐘后,一些低洼地區和部分路段出現了大量積水,并州路數公里長的“車龍”幾乎動彈不得,柳巷汽車輪胎已經漫過半個。緊接著,濱河東路漪汾橋下水深達30厘米;勝利街水深達40厘米;并州路并州西街口水深達80厘米;迎春街鐵道橋下等處水深達到100厘米……
暴雨的到來,讓市民出行艱難。未來得及避雨的人們,冒著大雨傾盆,挽起褲腿,在水深過膝的路面上慢慢挪動。當下即有網民在QQ、微信等平臺紛紛曬出龍城暴雨眾生百態,并稱有圖有真相:電動車主在齊腰深的水中扶車前進,公交車如艘艘大船推開波浪,私家車深陷水中動彈不得,路邊大樹也扛不住了索性躺倒在地……不少網友戲稱:可以來龍城看海了!相關部門也列出了市區容易積水的24處路段,提醒市民謹慎出行。
來得快、走得也快,還伴有短時大風、冰雹、雷電,其實,我省近期已經多次出現這種對流性天氣。氣象部門表示,這種對流性天氣為我省夏季的典型天氣特征。
這不由讓人想起2012年夏天北京遭遇的特大暴雨。2012年7月21日至22日8時左右,中國大部分地區遭遇暴雨,其中北京及其周邊地區遭遇63年來最強暴雨及洪澇災害,本次降雨總量之多、強度之大、歷時之長、局部洪水之巨均為歷史罕見。全市平均降雨量170毫米,城區平均降雨量215毫米,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一次降雨過程,對城市基礎設施和居民正常生活造成重大影響,有79人因災死亡,160.2萬人受災,經濟損失達116.4億元。雖為一起極端自然天氣災害,然而這場特大暴雨教訓異常深刻,集中暴露出北京在規劃建設、基礎設施、應急管理等方面的許多問題,反映出大城市防災減災的能力亟待提升。
道路積水為啥這般嚴重
據了解,太原市今年汛期雨水偏多,出現局地暴雨等極端天氣的可能性很大,防汛形勢嚴峻。7月4日的這場暴雨可謂來勢兇猛,雨量大而集中,一時讓城市管網系統難以招架。
太原市城鄉管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獨特的地形地勢容易導致市區積水。太原市地形為東西兩山、汾河中分,當遭遇強降雨時,從東西山急流而下的雨水,因重力而加快的流速會使途經的排水管網瞬間超出負荷。據報道,建設北路以東地區匯水面積廣,以敦化南北路為界,由于上游管徑大、下游管徑小,排水管道坡度大導致雨水流速急。7月4日暴雨中,五龍口街、郝家溝街、朝陽街沿線多處出現井蓋被頂起的情形。此外,專家表示,汾河與邊山支溝的城區段基本上是高堤壩形式,河道周邊地勢低洼,地面雨水無法借助重力排入河道,極易造成積水內澇。
相對于城市的快速發展,排水設施配套的滯后也相對凸顯,尤其舊城區歷史欠賬過多。山西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劉振江告訴記者,我國舊的室外排水設計標準比較低,最初設計的暴雨重現期僅為0.33年(即抵御一年三遇的暴雨)。2011年,我國室外排水設計規范經過修訂,暴雨重現期下限提高至1年,今年則提高到了2年。但是,目前太原市多數道路排水系統設計的暴雨重現期為1年,而且一些路段由于管網老化陳舊,排水能力嚴重不足。除此之外,太原正在進行大規模的城市道路改造,施工中產生的灰土雜物容易堵塞管道,造成排水不暢。
近年來,隨著城市的快速擴容,太原市一些雨水泵站的服務范圍不斷擴大,而泵站的抽排能力依舊維持在原有水平。據報道,7月4日,勝利街一帶的降雨量達到18.9萬立方米/小時,而勝利街泵站6臺水泵最大抽排量為2.88萬立方米/小時,造成勝利街 (新建路至解放北路)大面積積水。
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劉振江表示,過去數十年,國內對城市內澇認識嚴重不足,往往在防洪和排水方面傾注精力,在防澇方面則少有投入。比如具有雨水調蓄功能的緩洪池,平時沒有降雨時基本派不上用場,不注重強化維護,長期以往,池內淤積嚴重、池體周邊片石護坡老化損壞,甚至會被一些開發建筑侵蝕。但是如遇暴雨來襲,緩洪池對上游急流而下的雨水能起到很大的緩沖作用,能有效地防范城市內澇的發生。2010年前后,國家開始重視城市內澇排水系統的建設,去年7月,住建部下發通知,要求各城市編制并報送城市排水(雨水)防澇綜合規劃,并印發編制大綱,要求通過采取綜合措施,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36個大中城市)中心城區要能有效應對不低于50年一遇的暴雨。據了解,目前太原市正在加緊制定該項規劃。
今后暴雨來襲怎么辦
那么,如何防范暴雨后城市內澇的發生?劉振江表示,相關部門應加緊制定排水防澇綜合規劃,加強排澇系統的建設,發揮緩洪池等雨洪調節池的作用。針對地形不利實際,泵站對道路排水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應加強雨水泵站的建設。另外,在暴雨等極端天氣發生時,要實施有效的管控措施。比如,制定應急預案,在積水嚴重路段實行交通管制,禁止車輛、行人通過,這樣可以有效地避免人員傷亡、車輛損壞以及財產損失。
在太原市7月8日召開的城市防澇排水協調會上,市長耿彥波提出,在解決城市防澇問題上,要有超前的大思路、有整改的大動作、有建設的大手筆,特別是在規劃層面要有排水工程的前瞻性,避免犯一些歷史性錯誤。
劉振江對此深表認同。他表示,對于規劃部門來說,要做好相應規劃。比如在一些容易積水的低洼地段,避免做開發建設,可以因地制宜改造成湖泊、濕地公園等場所。但他同時強調,對于城市內澇,由于成因復雜,有些因素不可控制,不可能完全避免,只能想方設法將其發生的幾率降到最低,將其帶來的危害控制到最低。
事實上,在今年主汛期來臨之前,太原市已修復水毀、除險加固10余處;對河道、排退水渠、管涵、緩洪池等進行清淤疏浚,清除淤泥、垃圾約10余萬立方米。對施工等人為因素影響行洪的問題進行了整改。從5月23日起,各級防汛部門開始實行24小時值班和領導帶班制度。此外,交通、氣象、供電、通信和市政等部門加強同防汛部門聯動,制定了各自的防汛應急預案,各縣(市、區)也加強了防汛隊伍建設和防汛物資儲備。
另外,據了解,從去年以來太原市大規模的道路改造工程中,已將隨路新建和改造的雨水灌渠設計標準提高至規范上限。排水治理也正在提速:擬提升改造5座泵站;實施雙電源改造,為8座泵站配備固定發電機;在3條中環路沿線建8個泵站,目前泵站建設已進入收尾階段;改造雙塔西街、康樂街、青年路和寇莊西路4條管網老化道路;對淤積比較嚴重的5條池渠展開清淤;在特殊路段擬更換500套新型防頂起井具;在已安裝2.8萬套防墜網的基礎上,今年繼續安裝防墜網8000套;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