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下水以每年平均1米的速度持續下降。節水工作迫在眉睫。”據北京水文總站總工程師黃振芳介紹,由于連續多年干旱,地表水資源量銳減,而連年的地下水超量開采,也已導致地下水以每年平均1米的速度持續下降。
“全村共安了784個水表、2352個節水龍頭,加上污水處理廠的工作,‘節水村’一個月平均節水4萬噸。”水電公司經理王志平介紹說。與豐臺區太子峪村的節水辦法“異曲同工”,門頭溝區也為節水花盡心思,為了將水真正的“管起來”,該區通過實施廢棄井封填工程有效杜絕了廢水直接進入地下,恢復了地下水的補徑排條件。
784套計量水表鑄就“節水村”
如何能提高村民的節水意識,轉變農村用水不交水費的觀念,豐臺區的太子峪村想出了一個用水計量的妙招。即村民的生活用水主要由村里成立的水電公司統一管理,并實行上門收費政策。而非生活用水,則用來綠化灌溉和景觀用水。
截至目前,全村共安裝劑量水表784套,節水龍頭2352個,鋪設供水管線16540米,全面實現了節水村。此外,太子峪村還建設了3個污水處理廠修建污水管線85.4公里,全年處理中水近20萬噸。一個月節水4萬噸。
長辛店鎮水電管理服務站站長馬建國說,像太子峪村這樣的節水村,下一步豐臺區將大力推廣,并將建設地下水遠程實施監測平臺,實現數據采集、傳輸、分析、統計及報表管理,使用水量更加精準。
此外,豐臺區水務局還計劃將盧溝橋、南苑、宛平、花鄉等鄉鎮村城的80余塊用水大戶水表,通過安裝RTU實現采集數據傳輸,統一納入到豐臺區地下水資源遠程監控平臺。
57眼廢棄井填封防水污染
為貫徹落實北京市人民政府關于《北京市地下水保護和污染防控行動方案》文件精神,結合《北京市地下水保護和污染防控2013年度考核目標責任書》,門頭溝廢棄機井封填工程于2013年正式啟動,共封填廢棄機井57眼,其中封存49眼、填埋8眼。
被封存的井多數開鑿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解決了當時的農業灌溉。這些井深則百余米,淺則幾十米,隨著近些年地下水位不斷下降,有些井已經干涸,有些很難取水,逐漸廢棄。
相關負責人介紹,廢棄農用井存在極大安全隱患,污水、污染物一旦通過廢井進入地下,會對地下水造成污染;另一方面,廢棄水井分布在田間地頭,容易被雜草掩蓋,如果不及時封填,一旦有人落入,則很難施救。
據悉,農用井和城區自備井均是地下水開采大戶。市水務局有關部門表示,為控制地下水超采,本市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嚴格控制新增農用井審批,逐年減少農業用地下水。從2015年開始,還要大規模關閉城區自備井,計劃在2020年前,把中心城區90%的自備井供水置換成市政管網供水。
885眼觀測井測量水位
地下水是北京供水和生態安全的基石,是大部分區縣城鄉供水的唯一水源。由于連續多年干旱,部分年份地下水供水量甚至超過全市新水供水總量的70%。
黃振芳說,目前全市水務系統地下水位監測站網體系由885眼觀測井構成,其中人工常規監測井423眼,監測頻率為5日一次,人工巡測井306眼,監測頻率為每月一次,自動監測井156眼,4小時一次。
在常規監測的基礎上,每年還針對取用地下水供水的自備井、鄉鎮集中供水廠水源井、村級供水站水源井的水質開展監測與評價活動,確保分散供水的地下水源井水質達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