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更高水平上確保飲用水安全,確保不發生大面積湖泛,促進水質持續改善、生態持續修復,努力把太湖治理打造成生態文明建設的‘樣板工程’。”這是在今年江蘇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委員會第八次全體(擴大)電視電話會議上,江蘇省委書記羅志軍對太湖治理提出的新要求。他強調,太湖治理是一項重要、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決不能有絲毫松懈。
太湖治理已連續6年實現了“兩個確保”,回望6年來的太湖治理路,記者在采訪中最常聽到的8個字就是:任重道遠,常抓不懈。
監測預警常態化:短信報警+人工巡測
走進江蘇省環境監測中心水質部,除了能聽見敲擊電腦鍵盤的聲音,還能聽見此起彼伏的手機短信聲。這些短信都是關于太湖的報警信息。
“每年只要進入太湖安全度夏期,我們水質部的4名工作人員平均每人每天要收到200多條信息。”江蘇省環境監測中心副主任張詠告訴記者。
江蘇省環境監測中心利用水質自動監測站中心管理軟件平臺,設置了水質預警閾值,一旦太湖水質超過這個閾值,相關的監測人員就會收到報警短信。不過這還是第一步。在收到這些報警短信之后,監測人員還要根據這些信息進行研判,如果確定是水質波動引起的,將會通知地方環保部門去相應的點位進行手工采樣,核查數據。
“自動監測+人工巡測”已經成為太湖監控預警的規定動作。“每年4月1日~10月31日是太湖安全度夏期,從4月1日~6月31日,每周要巡測兩次;7月1日開始,每周巡測3次,隨著氣溫的上升,水體的溫度繼續上升,我們還要對藍藻進行加密巡測。”作為人工巡測大軍中的一員,宜興市環境監測站副站長張志成告訴記者,“雖然現在巡測是每周3次,但是一旦自動監測顯示有異常情況,我們將隨時出發開展巡測。”
太湖連續6年實現安全度夏的背后,是一年又一年堅持不懈的努力。
“現在江蘇省已經建立起一系列長效機制,將有效的措施常態化。比如監控預警的常態化,從4月1日開始太湖進入安全度夏期,一直到10月31日結束;從11月開始到次年的3月底,進入太湖枯水期的應急預警期,可以說全年太湖流域都處于監控預警期,而且不光是對太湖湖體水質的監控預警,還包括對65個國控斷面、15條入湖河流的水質監測。同時,一旦自動監測發現水質異常,督查中心要到現場和地方環保部門開展快速處置。”江蘇省環保廳流域處處長程煒解釋說。
作為江蘇省環保廳派出的區域督查機構,蘇南環保督查中心主任單體華對快速處置水質波動有著自己的認識:“在收到水質波動相關信息后,我們會立即趕赴水質波動事故現場,通過聯合地方環保部門周密排查、分析原因、查清源頭、截斷污染,從而控制斷面水質惡化。在開展波動斷面處置的同時,還采取開座談會、聯合查處等方式方法同步建立相關防控機制,牽頭指導幫助上下游地區建立聯防聯控、聯合治污、聯合執法等機制,有效扭轉了以往斷面水質波動事件原因不清、相互推責的被動局面。”
資金管理出新招:切塊資金與目標責任掛鉤
6月9日,南京、無錫、常州、蘇州、鎮江5市開始執行《江蘇省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省級專項資金使用和項目管理暫行辦法》。
程煒為記者分析了從今年開始治理太湖專項資金的使用與原先的不同之處:“江蘇省財政每年投入20億元太湖治理專項資金,原先是每個地方報項目,省里進行審核,然后劃撥資金。而現在是對資金實行省級統籌和切塊管理相結合,除省級統籌安排的項目外,其他項目要按照省政府與流域各地簽訂年度目標責任書確定的任務,由地方組織實施。也就是說,劃撥到地方的切塊資金將與各地完成太湖治理的年度目標、水質改善的目標等因素掛鉤。”
程煒所說的資金與目標掛鉤,實際上就是從今年開始,切塊地方資金采用“因素法”分配,由江蘇省發改委會同省財政廳、環保廳、太湖辦根據最終核定的目標責任書合理確定資金切塊額度。主要參照地方年度目標責任書項目計劃及實施情況,上年度河網水(環境)功能區考核斷面水質改善、減排任務量完成、資金投入情況等。
“其中上年度減排任務量完成情況是指上年度目標責任書下達的影響太湖水質的主要污染物減量指標任務量完成情況,包括化學需氧量、氨氮、總氮、總磷,而總氮、總磷是根據去年底新修編的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整體方案的目標而新增加的指標。”程煒告訴記者。
除了修訂治理太湖專項資金和項目的管理辦法,6年來,江蘇省還頒布實施了一系列專門的法規和嚴格的規范標準為治理太湖提供政策保障,比如《江蘇省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條例》、《江蘇省污水集中處理設施環境保護監督管理暫行辦法》、《江蘇省太湖流域主要水污染物排污權交易暫行辦法》,這些法規的出臺將江蘇的太湖治理逐步推向法制化軌道。
治理方案再更新:從污染物控制到營養物控制
“通過6年的太湖水環境綜合治理,從環境保護部公布的數據來看,太湖的各項指標進入了穩定期,初步遏制了太湖富營養化加劇的趨勢。”這是江蘇省太湖辦主任朱鐵軍在生態資源價值研究高層座談會上的發言,“下一步還要堅持綜合治理、科學治太,太湖治理是過程性的,不能操之過急,要持之以恒地做工作。”
“目前太湖治理的主要困難是在總氮、總磷的控制上,氮磷的來源可以分為外源性污染和內源性污染兩大類。從外源性污染來看,一是工業點源的貢獻,太湖流域產業結構仍然偏重。二是城鎮生活污染源的貢獻,太湖流域周邊已經實現了污水處理設施的全覆蓋,但是管網的覆蓋率還有待提高。三是農業面源的貢獻,特別是畜禽養殖對氮磷的貢獻非常大。從內源性污染來看,太湖湖體底泥對總氮、總磷也有貢獻。”程煒分析說。
去年年底,國家發改委、環境保護部、住建部、水利部和農業部5部委對太湖流域整體治理方案進行了修編,形成了《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總體方案(2013年修編)》并于今年正式實施。“根據治理目標,江蘇省要加強總氮和總磷的管控。以前治理太湖時,我們關注更多的可能是化學需氧量、氨氮這兩項指標,而從今年開始,我們要注重總氮和總磷的控制,換言之,治理太湖已開始從污染物控制向營養物控制轉變,這也對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程煒說。
通過江蘇省委、省政府對今年新一輪太湖治理的部署,江蘇將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來控制總氮、總磷。比如加強工業點源治理,繼續開展化工、電鍍等行業專項整治,制訂并實施太湖流域紡織印染行業專項整治方案,做到關停一批、升級改造一批和集中入園一批。推進撤并鄉鎮集鎮區污水管網建設,進一步提高城鎮污水處理率和污水處理廠運行負荷率。突出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落實太湖流域畜禽養殖污染治理規劃,加大畜禽污染治理力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