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一座城市而言,鱗次櫛比的高樓、寬闊筆直的馬路、草長鶯飛的美景是其美麗的外表,而四通八達、通暢無阻的雨污管道則堪稱為城市的“經脈”。為了保障“經脈”條條暢通,津城進入主汛期以來,排水工人也更加忙碌了。不管是烈日驕陽下,還是滂沱大雨中,總能在路面上看到他們的身影。他們或是忍受著惡臭清理污水井里的淤泥,或是渾身濕透就為盡快排除瀝水。
這群奮戰在清淤一線的排水工人,每天奔走在各條街道,維修養護地下管網,做好防汛的準備,他們也因此被人們親切地稱之為地下管道的“清道夫”。劉喜平就是這些“清道夫”中的一員,今年56歲的他干這行已經30多年了,現任天津市水務局排水管理處第五排水管理所掛甲寺站點站長。近日,記者跟隨他,體驗了一把什么叫做“雨情是命令,排水是戰場”。不得不說,像劉師傅這樣的排水工人,個個都是不懼日曬雨淋的“鐵漢子”。
汛期多次清污重點路段
天剛蒙蒙亮,劉師傅和四五名排水工人便已起床,迅速洗漱后走出員工宿舍,檢查各種清疏工具,準備開始一天的工作。之所以這么早就開工,劉師說是為了圖個涼快,盡可能錯開高溫時段,還有就是這個時間段路面較清凈,清淤設備也好停放、操作。而這段時間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疏通解放南路附近澧水道的地下管道,還要對該路段上所有雨水井、污水井、檢查井和收水井進行掏挖。別看這段路不到1公里長,但記者發現,路面上每隔五六十米就分布有一口雨水井和污水井,再加上路兩側的收水井,這樣算來至少得有七八十口井。
劉師傅和工友們穿上反光背心,戴上厚厚的膠皮手套,拿上長柄挖鏟從路的一頭開始干。他們先打開了一口井蓋,剛打開井蓋,一股令人作嘔的酸臭味兒就撲面而來,但這并沒有影響清淤工作的進行。“天天聞也就習慣了!”劉師傅邊說著,邊熟練地把挖鏟慢慢地伸進井里,眼看著有五六米長的竹竿進去了一半,然后他用腳抵住了露在井口外的部分,再借用胳膊的力量撈起了黑乎乎的淤泥渣滓,倒進了停放在一旁的清運車里。只是隨著淤泥一點點從井里掏出來,那股酸臭的味道也就越發讓人無法靠近。劉師傅卻一動不動地站在井口,一遍遍地重復著下鏟、彎腰、掏挖、撈起、傾倒這幾個動作。直到半個多小時后,下鏟聽到了“咣咣”的碰擊聲,也就說明井里污泥已被清理干凈,他這才轉戰下一口井。
雖然是早晨,但悶熱潮濕的天氣還是讓人不愿在室外多待一會兒,劉師傅幾個人每個人的衣服都已經被汗水浸透。晌午之前,5個多小時的時間只完成了四口井的清淤工作,劉師傅告訴記者,這是因為周邊分布有居民區、菜市場,還有不少底商餐館,日常生活垃圾排放量大,天熱發酵后導致井內污泥增多。也正因為這片路段居民區集中,再加上道路低洼,是汛期清污排水的重點,這次已經是他們今年第二次對這里的雨污井進行清污。
結束了一上午的工作,劉師傅幾個人回到站點食堂吃飯。飯后誰也顧不上沖個澡,只是脫掉工作服簡單地洗了把臉,用濕毛巾擦了擦身上,然后倒頭就睡。“趕緊歇會兒就又該出去了,到時候又得一身汗,下午回來一起再洗澡。”劉師傅說。下午,他和工友們就又來到澧水道,開始了和上午一樣的工作。而由于白天路面上常有車輛過往,并且路兩側停放的車輛占壓了不少雨污井,有時不得不向上級申請夜間加班,一忙就到半夜。
疏通管道里面要嘛有嘛
進行檢查井掏挖的同時,劉師傅他們還展開了對地下管道的疏通工作。在這個過程中,雖然天津排水系統正在推進機械化疏通養護作業,但是一些狹窄道路、居民密集區等地段,還在使用絞關機等傳統設備,人力工作依然繁重。絞關機是靠柴油發動,利用它把直徑與管道相差無幾的膠皮“牛”(一個形似簸箕的東西)探入深邃的管道,通過反復拖拽將其中的污泥刮到井底,再由排水工人拿挖鏟掏出來。工作期間,記者看到,一根卡在井壁的筷子崩出,污泥濺了劉師傅一臉。面對這樣的“突然襲擊”,劉師傅不以為然,簡單擦拭后接著干。“污水井里有很多雜物,被污泥濺到對于我們來說是很常見的事。”在管道疏通過程中,記者多次看到由絞關機從管道刮到井底的不只是污泥,可以說是要什么有什么。其中,不僅有頭發、襪子、枕巾等,甚至還有床單、塑料布、桌子腿。也正因為管道里雜物太多,絞關機有時都無力帶出,不得不靠人力用雙手把東西拽出來。對此,劉師傅和工友們都不曾抱怨過,因為在他們看來,自己干得就是這么個工作。
劉師傅告訴記者,其實,排水設施在設計上本來都是有坡度的,居民日常排放的污水理應在井內化成液體后,自動流入道路污水系統,基本不需要頻繁地清掏和養護。但是,由于居民生活中使用的洗滌劑與油污結合后會產生一種膏狀物,一些餐廚廢物沖進下水道后也會形成淤泥,日久就會堵塞管道,出現污水外溢的情況。雖然這是今年第二次清理該路段,管道的污泥相比第一次要少很多,但也清理出四五十立方米的污泥。
據了解,由劉師傅負責的這個站點,范圍東起南北大街、西至尖山路,南至黑牛城道、北至香山道,地下管道長達34公里。每年在春節后到主汛期前,劉師傅和工友們就開始對排水管網進行兩次清掏工作,重點低洼路段還會多次清掏。“我們的宗旨就是及時疏通清理養護管道,確保居民排水順暢,不影響居民生活環境和日常出行,做到“防重于搶,劉師傅說。不過,他也希望廣大居民能“手下留情”,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切勿把大件、不易分解的物品丟入地下管道,如果不注意,除了給他們工作帶來很大不便的同時,居民家的下水管道也會極易因此堵塞。
一周沒回家單位里待命
晴天的時候,劉師傅和工友們要忙著調集機械設備和人力,巡視管理養護排水設施,隨時應對轄區里的排水突發事件,而到了雨天,他們就又成為排瀝水、防內澇的“先鋒隊”。每年進入汛期以來,本市全體排水職工都要隨時待命,遇到雨情則要第一時間來到單位上崗。如果達到大雨量級,排水職工們還要在積水點位打開排水井蓋加速排水,并且要一直守在排水井旁邊,以防出現意外。
采訪中,恰巧天氣預報預報津城連日有雨,為此劉師傅就一周沒敢回家,一直在單位里隨時待命。而那幾天里只有一天半夜突降暴雨,聽見噼里啪啦的雨聲,熟睡的劉師傅和工友們立馬精神了,穿備好雨衣、反光背心,拿起工具就往雨里跑。“干這行養成了一個習慣,只要半夜一聽見雨聲,我就睡不著。”劉師傅還風趣地說道,人家都是下雨往屋里跑,他們都是下雨往外跑。就在這個電閃雷鳴的夜里,大雨裹挾著大風傾盆而下,劉師傅和工友第一時間來到澧水道。這時,路面積水已漫過了腳踝,再加上天黑路燈昏暗,很難看清井蓋的位置。劉師傅和工友們則憑借日常疏通掏挖該路段管道的記憶,快速找到了幾處雨水井,然后用鉤子鉤起井蓋,清理堵塞物以及充當“人肉警示牌”,按照他們自己的說法是“水不退凈,人不離崗”。“有時候趕上大雨,在雨里站過一個多小時也是常有的事。”劉師傅告訴記者,那時候打開下水道井蓋,排水管已經滿了,只能等雨變小,而因為積水太深無法放置障礙物,就干脆一直站在井口提醒過往車輛與行人。并不完全密封的連體工作服與膠鞋,根本無法擋住積水與雨水的雙重入侵,劉師傅說,幾乎每次從雨里回來里外都濕透了。另外,記者還發現了一個細節,在排水過程中,劉師傅要隨身攜帶電話,為了方便隨時接聽上級的命令和調度,而他的手機裹了好幾層塑料袋。“因為淋了雨水、掉進臟水里,手機都壞了五六部了。”劉師傅說,這才想出了這個辦法防水。
面對這樣一份工作,劉師傅說:“我們經常不能按點回家,但是想到大家可以按點回家,那我們做的就都是值得的。每份工作都不容易,我們做好自己的工作就是對城市的貢獻,道路干凈干爽了,行車行人方便了,我們就開心!”不得不說,排水工人是城市里的普通一員,從事著又臟又累的工作,他們在平凡工作中默默奉獻,日復一日做著本職工作,沒有怨言。而正是有了他們,我們的城市才能夠如此美麗,交通才能更安全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