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場暴雨,足以讓半座城市停滯。久拖不改的廣州市白云區棠樂路的京廣鐵路涵洞,終于在8月19日的大雨中釀成大禍,一車7人全部被淹殞命。除了廣州,其他地方涵洞“吃人”的新聞近日也頻頻被曝光。
昨天,南京一場突如其來的短時豪雨也讓部分涵洞出現了積水,不少人都不禁在問,南京如何保證涵洞“吃人”不會發生?
記者調查
南京涵洞“逢雨必淹”已不是一天兩天
昨天,一場暴雨中,南京雙麒路路面積水成河,車輛經過如行船。而附近的繞城公路涵洞也出現一定的積水。“每逢下雨都是個頭疼事,開車經過泥濘不堪的涵洞,真怕也遇到廣州那樣的不測。希望有關單位能將‘河道’修好。”家住金盛路盈家春天小區的司機朱仁和說。
暴雨天,南京“地下水世界”的脆弱面常常暴露無遺,涵洞積水影響市民出行的情況并不是個例,市區大小涵洞都曾出現過不同程度的積水現象:紅山路的鐵路涵洞下方,曾因積水中斷,整個新莊廣場成了孤島,根本無法通行;玄武大道下方的涵洞口,一到大雨,附近紫金山上的大水沖下來,就會形成帶著黃泥巴的積水;甚至連玄武湖、九華山兩條隧道也出現過二十多厘米深的積水。友誼河路涵洞,一度甚至在汛期被稱為南京第一危險路段。
玄武區一位排水工人向江南時報記者介紹,暴雨時,大量卷著泥沙的黃水會從紫金山東側坡上傾瀉而下,中山陵環陵路與玄武大道交界處的涵洞橋常常是一片汪洋,積水甚至深達30厘米左右,過往的車輛只得繞行。排水工人往往需要冒險在積水中打開窨井蓋,并用泵車人工助排,才能在1個小時基本排空,確保車輛再次通行。
事實上,南京不少涵洞“逢雨必淹”,給市民留下的印象也不是一天兩天了。“每次下雨天,我從涵洞經過時,依然心驚膽戰。”家住建鄴區江灣城的章曉春回憶說,幾年前的一次暴雨,她曾經駕車橫闖友誼河路的淹水涵洞,結果感覺車身一抖,就熄火了。后來,水性較好的她在水里胡亂摸,大膽前行,才淌水出了涵洞。
部門回應
3個積淹水最嚴重的涵洞,已加裝遙測系統
南京市如何避免這樣的悲劇?市城區防汛指揮部辦公室孫紅環科長介紹,目前,南京市綜合市政設施養護管理處正在對全市易積水的涵洞做一次摸底調查,市區有多少立交涵洞、鐵路涵洞,調查的結果不久將出爐。“每個涵洞,雨量急到什么程度,達到多少毫米,就會變成奪命的‘水塘’也在這次摸底之中。”
“目前主要的舉措是,在3處鐵路涵洞——友誼河路涵洞、應天大街大光路附近的下穿涵洞,以及還沒有驗收的黃家圩路鐵路涵洞,均已試點安裝了水位遙測系統。立交橋涵洞還沒有裝。”孫紅環解釋說,這3個涵洞是歷年來積淹水最嚴重的,所以加裝了這種系統。“該系統會把積水水位發送到城區防汛平臺上,一旦異常,我們會立即安排管養單位去巡查水位漲上來的成因。”
泵機是更重要的防汛“利器”。包括多處涵洞在內的全市30個類似于隧道的行車較多的積水點附近,都安裝了泵機,一旦積水超過標準,泵站就會自動啟動,實施排水。梅雨期經常遭遇肆虐暴雨的南京,這些易淹地區有的泵機已安裝了十多年。
后續措施
新建涵洞底部設積水坑,預警顯示屏也將啟用
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的《鐵路安全管理條例》規定,下穿鐵路涵洞的管理單位負責涵洞的日常管理、維護,防止淤塞、積水。廣州涵洞“吞七命”,正是因為城管、水務、市政等相關部門互相推諉,失職而導致的。對此,孫紅環強調,南京排澇的宗旨是,先排掉,再查找原因,甚至追責。
“目前,南京每條道路新建的設計中,都會測算有多少雨水匯集到涵洞這一片區。”南京市住建委城建處處長龔成林告訴江南時報記者,“亡羊補牢”式的功課肯定是不行的。考慮到涵洞的積水難題,南京所有新建道路有涵洞的,其排水標準都高于地面道路排水標準,50年一遇的暴雨要“扛得住”。涵洞底部還會設積水坑,“這樣暴雨下下來,有一定的儲備空間”。
除了積水坑外,泵站更是必不可少。龔成林透露,像黃家圩路涵洞等道路旁就是“2用1備”,儲備3臺泵機,遇到暴雨會自動開足馬力排水。
記者了解到,這樣的設計標準也是以往規劃中少見的,涵洞的排水能力提高到能夠應對50年一遇的暴雨,控制標準接近巴黎。
接下來,預警、警示的顯示屏也將加裝到易積水涵洞的頂部,孫紅環介紹,“去年,友誼河路涵洞出入口的頂部曾經試裝過,但不久就被大卡車撞壞了。目前線路還在排查故障,今年9月底前,友誼河路涵洞頂部肯定將裝上這種顯示屏。”江南時報記者 黃勇
【小貼士】
水深超18厘米,勿強沖涵洞
南京市城防辦有關人士提醒,南京很多涵洞外立面的墻上都安裝了“警戒標尺”,避免車輛被淹。
有的小車,排氣管高度只有18厘米,看不到紅色警戒線時就不要過去。因為一旦繼續前進,積水很可能就會漫過排氣管。
國外大城市排水系統逐個數
一百多年前,維克多·雨果在《悲慘世界》中寫道,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每當夏季來臨,暴雨不斷,“城市的良心”便不得不經常接受考驗。
在國外,為防范城市內澇,城市排水標準普遍比國內高,紐約是“十至十五年一遇”(注:一年一遇是每小時可排36毫米雨量)的標準,東京是“五至十年一遇”,巴黎是“五年一遇”標準。
倫敦和巴黎的下水道系統,都已經有150多年的歷史,卻仍然保持著強大的排澇功能;而建成于2006年的東京地下排水系統,更堪稱牢固、先進,護衛著東京免遭內澇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