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越過越好,可老百姓卻越來越“摳”。日前,在冀州市北漳淮鄉北內漳村,看到了這樣的場景:村里每家每戶都準備了幾個小水桶,把洗菜、淘米、洗衣服的水貯存起來,洗菜、淘米水用來澆花,洗衣水用來拖地、沖廁所......自來水的“二次利用”、“一水多用”在全村成了普遍現象,節約用水在該村已經成了廣大村民的自覺行為。
北內漳村是“全國文明村”、“全國小康示范村”、2013年還被評為“河北省美麗鄉村”,農民年人均純收入達8000多元,村民大多在村集體企業里上班,住的是二層別墅,收入穩定、條件優越。過去村里供水塔24小時敞開免費供水,家家戶戶隨意用水,街上的污水管道更是常年流水,用水浪費現象十分普遍。為了更好的傳承節儉美德,該村兩委班子多次召開專題黨員會、村民代表會,并通過書寫黑板報、大喇叭廣播等多種形式,大力宣傳倡導節約,引導村民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把節約落實到實際行動中,該村從引導村民節約用水入手,為每戶安裝了水表,水費定為每噸五角錢,隨著節約意識的提高,現在抽水泵每天開三五個小時就能保證全村用水,用水量只是過去的五分之一。“生活雖然富裕了,但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不能丟,限制用水的目的就是引導村民養成一個良好的節約習慣”。北內漳村黨總支書記董運盛深有感觸的說。
農民柴秀菊因節約用水在村里也是出了名,她家的洗漱池底下、廚房內、洗衣機旁各擺放著一只小水桶,平時洗臉、洗菜、洗衣用的水都倒進小水桶,進行二次利用。“節約用水并不是心疼錢,一個月水費能有幾個錢,咱老百姓就是要有一個好習慣,有一個好的生活方式,咱這也是為勤儉節約做貢獻。”柴秀菊說的頭頭是道。
“現在全國上下都在提倡勤儉節約,精打細算節約用水不是一家一戶、一個村的事,更是大家伙兒共同的事兒,現在生活雖然富裕了,但我們依然要憶苦思甜、富不忘本!”北內漳村民徐立英老人更是節水達人,每次下雨的時候她都要把雨水收集起來再利用,這些年經她收集的雨水足足可以裝滿好幾個大水缸,成了村里的“節約用水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