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早在兩年前,深圳光明新區的布店老板何志威已嗅到了“屋頂綠化”這一商機,將布店交給妻子打理,自己則一門心思扎進這一朝陽產業中。
在光明新區公明街道一處家私賣場的頂樓,何志威將5000平方米的屋頂種上“綠地貼”還包括立體綠化、野果園、養殖種植一體化系統等,儼然一個小型產業園,用何志威的話說,這就是“屋頂經濟”。
溫度:室內降低3到8℃
3日上午,羊城晚報記者來到了光明新區公明街道的西環大道一家私賣場。當下深圳正值秋老虎天氣,許多場所在未開空調情況下都如同蒸籠一般,但私賣場里邊卻沒有“蒸籠感”。
在三樓屋頂,記者見到了何志威和他培育開發的屋頂綠化,這個頂層5000平方米的空間,就是何志威所開發的“屋頂經濟”。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片草坪,翠綠色的青草就像給樓頂蓋上了一層厚厚的綠地毯。
“這種草叫錦竹草,原為舊瓦房上生長的一種植物。下雨時,草的葉片會變大,充分吸收水分;干旱時,葉片會變小,有利于保留水分,耐旱,所以它適合在屋頂生存。”何志威說,這種植被是從屋頂野生植物中篩選出的一種耐高溫、耐干旱、耐瘠薄和淺根系的植物,適合種在屋頂用來降溫。
“夏天賣場三樓的溫度明顯下降,原本十多臺空調才能達到降溫的效果,如今已經不用開空調了,雖說沒有空調制冷的效果,但室內溫度降低了3-8°C,原本暴曬的屋頂溫度則下降了15-30°C。”何志威說。
體系:用魚糞便“喂”草
何志威認為,單體培育和太單一,要吸引更多的客戶,需要開發綜合的屋頂綠化系統。于是,何志威漸漸開始在屋頂進行立體綠化、野果園、養殖種植一體化系統的培育和建設。
在頂層的側面,何志威自主開發的養殖種植一體化系統引起了記者的好奇,郁郁蔥蔥的植物種植在傾斜的膠板上,膠板被打成許多小孔,每個孔就是一株植物,一根水管橫穿整個膠板,往植物上噴霧。
何志威介紹,這個系統的源頭為蓄水池,第一環為養殖區,有各種魚,包括羅非、鯉魚、泥鰍等;第二環為種植區,包括野枸杞、富貴菜等。
“水源經過養殖區后,有了魚類的糞便,用于澆灌野菜特別合適。”何志威說,反過來還可用老黃的菜葉喂魚,口味更鮮美。說著,何志威找來一些魚餌扔進魚池,只見各種魚從水中躍起爭食,種類繁多。
從2012年起步至今,何志威已經聘請了20名工人為自己打點深圳、惠州兩個基地的“屋頂經濟”。目前,他正在試驗錦竹草在各種環境下的生存能力,看除去土壤能否在海綿或膠板上生長,“這種草莖葉嬌脆,需要小心培育和觀察”。
新招:草坪“飛”上車頂
2012年6月,在完成了對樓頂草坪的建設后,何志威突發奇想,將自己公司的兩輛面包車作為試點,也種上了草坪。“效果還真好,不僅避免了車頂遭暴曬,還降低了車內溫度,跑在大街上回頭率不亞于美女”。
何志威說,他為這項技術取了一個名字叫“車載式移動草坪”并申請了專利。車頂裝著這么一個草坪會不會存在安全隱患?對此,何先生回應,車速只要不超過每小時80公里就很安全,而且車頂裝置了固定裝置和擋風設備。
何志威說,“車載式移動草坪”最大的問題還在于交警這一關,“第一次被交警開了罰單,后來一次我向交警解釋,交警也沒有為難我。去年年審時,兩輛面包車車頂的草坪都必須拆下。”他希望將這項技術推廣到公交車上,因為車頂面積大,移動草坪既可吸收路上的廢氣尾氣,降低PM2.5,又可使車內溫度降低。
市場:業務拓展至外省
從2012年至今,何志威已經投入近百萬開發自己的“屋頂經濟”。雖說訂單不多,但業務逐漸在各地鋪開,從深圳灣公園管理處、福永橋頭小學、公明長圳小學,到平湖、石巖等地工業區廠房,再到遠至千里外的廣西。
據何志威介紹,根據深圳市城管局的數據,截至2009年,深圳既有建筑屋面的總面積達到200平方公里,中心城區屋頂綠化面積占屋頂總面積的比例只有2.35%,其他地方的比例就更低了。而根據《深圳市城市綠化規劃發展綱要》,到2020年中心城區立體綠化的比例要達到5%,比例翻一番;到2017年,深圳將爭取全市新增立體綠化面積30萬平方米。
“這是一個很大的市場,如果深圳所有的屋頂都進行屋頂綠化,那全市的溫度至少可降低2攝氏度,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數據。”何志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