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昨晚11時30分,經歷了兩天一夜的“兼程”,丹江水水頭流入位于新鄭市觀音寺鎮喬戶村的新鄭閘門,期盼已久的“南水”終于要開始它的“潤綠(城)”之旅。再過約一個月,鄭州市民就能喝上甘甜的丹江水了,鄭州也將成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上“喝水”最多的省會城市,屆時,干渠內蓄滿水,相當于多了一個中型水庫。
背景丹江水漲,中斷的充水試驗重啟
今年是近60年來丹江口水庫入庫水量第二少的年份,持續偏低的丹江口水庫水位,曾引發社會各界對今年是否有水可調的質疑。而原定在6月初進行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充水試驗也因為水位過低,被迫以黃河為界,分為南北兩段。
黃河以北干渠的充水試驗于6月5日開始,從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溫縣的濟河節制閘起,到位于河北省石家莊市古運河節制閘止,全長近500公里。所用水源來自多個水庫、河流。而黃河以南的情況卻不大樂觀,一直推遲至7月3日,才開始首次充水試驗。原本計劃該段試驗起于南陽淅川縣的陶岔渠首樞紐閘,止于鄭州市的須水河節制閘,長約447公里。但很快,由于丹江口水庫的水位才勉強達到“自流”標準,充水試驗被迫中止。
直到9月中旬,漢江流域雨量增加,9月16日,丹江口水庫水位更是升至150.29米,這是自去年大壩加高工程通過驗收后首次突破死水位,入庫流量更是高達10400立方米/秒,9月20日,陶岔渠首的水位已經達到153米。在此背景下,黃河以南段的充水試驗再次啟動。
重啟的還有人們對南水北調的信心,長江水利委員會副總工程師金興平公開表示,丹江口水位升至155米不成問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今水可調。
惠鄭州
“喝水”最多,一年5.4億立方米
為何大家對水頭的到來如此興奮?“南水”既“試”,綠城潤澤,很多人不知道,鄭州其實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經過的第一個省會城市。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年均調水量95億立方米。分配給河南用水量為37.7億立方米,占中線調水總量的40%,是受水區中分配水量最多的省份。河北、北京、天津則分別是34.7億立方米、12.4億立方米、10.2億立方米。而在河南,分水最多的城市當數省會鄭州市——也是中線工程中“喝水”最多的城市。
據介紹,南水北調分配給鄭州的總水量為5.4億立方米,輸水管線總長約97公里,這個長度幾乎可以繞鄭州一圈。在鄭州境內,共設置7座分水口門,分別向新鄭市、中牟縣、鄭州航空港區、鄭州市區、滎陽市和上街區供水。其中,向新鄭城區供水5000萬立方米、中牟縣城2740萬立方米、鄭州航空港區9400萬立方米、鄭州市區29520萬立方米、滎陽城區5840萬立方米、上街城區1500萬立方米。
由南到北多了一條清水走廊
數字顯示,南水北調在鄭州段的投資每年可拉動鄭州市GDP增長0.42個百分點。
此外,按每5萬至10萬元投資創造一個就業機會估算,工程在建期每年為鄭州增加了近萬個就業機會。
鄭州段總干渠水面寬約60米,水深7米,除了清水渠的相伴,渠道兩側還有4至8米寬的防護林綠化帶,總占地平均寬約140米。鄭州市將增加水面700萬平方米、林帶160萬平方米,屆時也將成為鄭州市的一道別樣風景,市民周末休閑時將會多個清爽的去處。
鄭州段干渠沿鄭州東南方向,穿過鄭州南部,向鄭州西北方向而去,鄭州市將形成從東南至西南到西北三面環水、綠色屏障沿線而行的壯麗景觀。通水后,鄭州由南到北增加了一條“清水走廊”、“綠色長廊”,而且有利于打造并形成以南水北調為紐帶、南北方向的黃金旅游線路,形成我省新的旅游熱點。
南水北調干渠上建設跨渠橋梁41座,它們都沒有往渠里的排水口,全部利用橋面的坡度自然排水,以免雨水混入南水北調干渠,污染城市飲用水源。橋梁為城市增添風景。
倒計時
再過一個月,丹江水到咱家
“南水”要進入綠城千萬百姓家,水廠尤其重要。鄭州市要建設相應的供水配套工程,新建和改造配套水廠10座。目前,河南省內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最大配套水廠劉灣水廠已于7月31日提前投用,主要為南三環以南、中州大道以西、嵩山路以東區域居民供水。
現在日供水5萬立方米的劉灣水廠待南水北調中線通水后,將切換為丹江水,日供水能力達40萬立方米。
不止劉灣水廠和鄭州南部居民,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共向鄭州配額供水約119萬立方米/日(含航空港區),除劉灣水廠、航空港第一水廠外,鄭州柿園水廠、白廟水廠也將部分使用南水北調水源,而與南水北調沿線其他城市中“停留在規劃中”的水廠相比,鄭州的水廠都已投用,這意味著,鄭州市民將第一時間喝上口感甘甜、水質優良的丹江水。距離這一天,倒計時或許只有一個月。
疑問
“南水”能否為鄭州解渴?
“南水”入鄭后,是否能解得了綠城的干渴?今夏,鄭州遭遇城市供水緊缺,最高時日供水缺口達到20萬立方米。而據專業測算,鄭州市2015年的日用水量約為157萬立方米,到2020年將超過195萬立方米。
目前,鄭州市供水水源主要是地下水和黃河水,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不及全國水平的十分之一。由于缺水,不得不超量開采地下水,一些縣(市)地下水位下降了80多米,漏斗面積不斷擴大。
“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之后,鄭州段渠道常年保有上千萬立方米水,相當于一個中型水庫的蓄水量。不僅可以有效調節沿渠周邊小氣候環境,增加降水量、凈化空氣,而且在豐水年還可回補超采的地下水,給子孫后代留下安全的水源。”鄭州市南水北調辦相關負責人介紹,屆時,鄭州市區的供水能力將突破130萬立方米,可有效解決城市供水緊張的難題。鄭州市民的飲用水將改為優質的丹江水,而黃河水將作為景觀用水和灌溉水源,不僅能緩解農村的干旱問題,鄭州的水域景觀也將獲得充足水源,城區河道將重現碧波。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后,沿線河南分水最多,在河南,鄭州分水最多。中線一期年均調水95億立方米,其中:河南用水量為37.7億立方米,占40%;河北34.7億立方米;北京12.4億立方米;天津10.2億立方米;
鄭州分水5.4億立方米,其中:新鄭城區5000萬立方米;中牟縣城2740萬立方米;鄭州航空港區9400萬立方米;鄭州市區29520萬立方米;滎陽城區5840萬立方米;上街城區1500萬立方米。
這是一趟“慢旅”:每小時4公里
昨晚11時30分,經歷了兩天一夜的“兼程”,丹江水水頭流入位于新鄭市觀音寺鎮喬戶村的新鄭閘門,期盼已久的“南水”終于要開始它的“潤綠(城)”之旅。
9月20日,因干旱中斷的南水北調中線總干渠黃河以南段充水試驗再次開啟,當天上午,南陽市陶岔渠首開閘放水,試驗充渠最大流量為50~100立方米/秒。按原計劃,21日凌晨“南水”就應“沖破”新鄭閘口,可是誰也沒想到,這是一趟“慢旅”。直到當晚9時10分,記者趕到新鄭閘口處,“南水”仍未見蹤影,干渠里只有淺淺的雨水。晚10時,水仍未到,測量標尺顯示,實時水位為16厘米,而正常蓄水的水位應該是7米。南水北調新鄭管理處工作人員稱,“南水”正以每小時4公里的“龜速”向鄭州緩緩“駛來”,大約在1小時后能“露頭”。
21日23:30,“南水”終于“露頭”
與想象中洶涌奔騰的水頭不同,“南水”入鄭可謂“潤物無聲”。21日晚11時,大河報記者在新鄭與長葛的交界干渠旁,隱約看到了來自長葛的水頭“燈光”,這是長葛南水北調辦的工作人員駕車跟著水頭走,送水入鄭,到新鄭簡單交接后,南水北調新鄭管理處工作人員將繼續跟著水頭走,直至送到中牟。
“水頭到時,水位會達到22-25厘米。”晚11時20分,新鄭工作人員翹首以盼。車燈近了,更近了,5分鐘后,長葛的“送水車”顯現在夜色中,一方送水至,一方即將啟程,兩地人員的手因為“南水”握在了一起。
與其同時,水位也慢慢漲了起來,晚11時30分,水位達到19厘米,這標志著,“南水”在經歷了兩天一夜的跋涉后,以“步行速度”首次抵鄭!剎那間,在長葛與新鄭的干渠交界處,鞭炮響起,煙花騰空!人們用這種方式慶祝“南水”的到來。
今天下午,“南水”將流入鄭州市區
其實,在“駛”入鄭州之前,“南水”的“奇幻旅程”已經開始,它與位于平頂山市魯山縣的世界第一渡槽沙河渡槽有了“第一次親密接觸”。
而“南水”所到之處,不少市民留影記錄“南水”。驚喜之中,大家好奇:“為啥水這么小、流得這么慢?”“充水試驗主要目的是檢驗干渠工程質量及工程安全,為工程運行前的安全性評估、順利投入運行提供技術保障。”鄭州市南水北調辦相關負責人介紹,為安全考慮,水流大小達到試水標準即可。
按目前的流水速度,到今天下午,市民應該就能在鄭州市內的南水北調干渠內看到“南水”。大河報記者獲悉,丹江水在鄭州境內將流過129公里(市區61.7公里),途經新鄭、中牟、航空港、經開、管城、二七、中原、高新、滎陽等縣(市、區),涉及22個鄉(鎮、辦事處)、119個行政村。而鄭州段工程中包括穿黃工程、雙洎河渡槽工程等難度較大的7個設計單元,工程總投資24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