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安徽省廬江縣廬南地區部分群眾反映“吃水難”問題,引起了各方重視。省市縣多方全力以赴,克服困難,全力推動農村飲用水安全工程。目前這一民生工程進展迅速,不少鄉鎮已經告捷,還有一些鄉鎮正在加緊施工中。
前天,記者來到廬江縣樂橋鎮老院社區。55歲的農民邢應珍剛從新水廠接通自來水,她打開水龍頭,放滿一瓢水,笑瞇瞇地對記者說:“你看看,現在的自來水,一點兒雜質都沒有,太干凈了!”
邢應珍家原來用的也是自來水,是由當地一家水廠供給的,水廠規模不大。“以前這個水廠的原水一直取自當地的河水,河水時多時少,水不干凈,你看我家在窗框下面,花2700元裝了一臺凈水器,將水凈化后使用。現在不需要用凈水器來‘折騰’,感覺用水更舒坦了。”邢應珍稱。
青山綠水怎會“缺水”
廬江縣地處皖中,北瀕巢湖,南近長江,怎么可能缺水呢?據廬江縣水務局副局長金獻兵介紹,廬江縣緊依大別山脈,環廬多丘陵。群眾反映的廬南地區農村人畜飲用水困難一點不假。原因是一方面這些農村水廠大多存在規模小、零星分散、布局不合理、水源地保護難度大以及水質不穩定和運行管理不規范等問題;另一方面,由于早期礦藏開采等多方面原因,村民“結構性”缺水,成了生活中的一大難事。
改革開放以來,為了解決群眾吃水難問題,縣鄉也想了不少辦法,打井、挖塘……后期還下大力氣招商,采用市場化的辦法,陸續建起了多座鄉村小水廠,總數達54家,占了合肥市一半。這些小水廠星羅棋布般散落在廬江境內,不同程度地緩解了山區群眾吃水難問題。
全方位利用水資源
在得知廬南地區農村人畜飲用水困難這一情況后,合肥市水務局將其列入重點民生工程之一。
今年,市水務局與廬江縣相關負責人一起,赴當地村莊進行了實地調研。在調研的基礎上,制定了農村飲用水安全工程實施方案。首先是整體科學規劃,全方面利用水資源;其次是巧用原有管網資源,專家們建議整合樂橋鎮的福星水廠、王崗水廠,將其改造為供水站,由規模更大、水源更好的虎洞水廠延伸管網后對其供水;接下來是立項、設計、招投標。根據實施方案,利用省、市民生工程項目支持,廬江縣將現有的54家水廠整合為8個水源點、8大水廠。在5年內全縣只新建或擴建8 個規模化水廠,整合、優化現有的54家水廠,以解決全縣17個鎮的居民生活飲水安全問題。
打造農飲安全“互聯網”
這種在重點區域采取并購、改造、改善原水水源等方法實施農村飲用水安全工程,被群眾譽為“以‘互聯網’理念服務居民最后一公里”,此舉在全省率先打造了農村飲用水安全工程的新模式。
前天上午10點半,記者在金牛鎮、萬山鎮等沿途施工現場看到,施工隊正利用挖掘機搶時間、趕進度,加快推進項目施工。隨后,記者來到被列為全縣8個規模化水廠之一的虎洞水廠,該水廠一期工程日供水能力達到5000噸,上月已正式全面供水。另外,日供水能力在1萬噸的張院水廠、瓦洋水廠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其中,瓦洋水廠已完工運行,張院水廠正在進行輸水、配水管網鋪設。
有數據表明,廬江縣重點區域飲用水改造工程項目已完成總體任務的90%,計劃9月底完工。該項目實施后,可改善原供水范圍內近11萬人的飲水問題,尤其是廬江南部礦區飲水安全問題有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