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一早,當家住北山的黃素梅打開窗簾,她驚奇地發現,街道上昨天晚上還能淹沒小腿的積水,已悄然退去,只有地上的泥漬、落葉,說明這里曾經歷過一場暴雨。
強熱帶風暴“鳳凰”擦邊而過,給溫嶺帶來了大風雨。據統計,9月19日8時至22日16時,全市過程平均降雨量200毫米。
“以前一到臺風天,家門口就要‘發大水’。”黃阿姨說。而在“鳳凰”過境之后,溫嶺成功做到了“交通未中斷、小區未進水,基本實現雨后1小時無積水”。這其中究竟有什么秘密呢?
預排水,
解好一道“應用題”
9月20日,我市啟動防臺四級應急響應,位于濱海鎮的金清閘開閘放水時,“鳳凰”仍遠在臺灣島以南。
9月21日上午,風雨更急,全市6個出海涵閘37個孔洞全部開放,至“鳳凰”登陸,共計排澇9000萬立方米。
與此同時,溫嶺兩大主要水庫湖漫水庫和太湖水庫,也在做“減負”工作,1天時間內排水250萬立方米。果斷的預排水,給河網水庫留出了空間,令我市的內澇負擔大為減輕。
然而,預排水是一道不好做的應用題,排水不及時,會造成內澇;排水過量,則會導致今后一段時間“沒水喝”。在防汛防旱指揮部,負責計算預泄的工作人員步春俊告訴記者,“最終的結果,要精確到開閘多少厘米、開幾個孔洞。”
打通城區與河道間的“脈絡”
市建設規劃局所處的人民東路與東輝中路交叉口,是我市有名的低洼地帶,往年一遇上下雨天,就會積水。身為市政處主任,潘利楊每次從街對面蹚水走進單位,都會臉紅。
今年8月,瓦嶼山積水點改造工程順利完工。“鳳凰”成了工程結果的檢驗師,整個降雨期間,這里的積水時間僅有1個小時,潘利楊終于長出了一口氣。
在新修編的《溫嶺市城市防洪規劃》中,我市提出了“上蓄、中通、下泄”的防洪排澇總體思路,直接輸引城區來水和西部平原的澇水東排。其中“中通”這一環節,就是通過增加排水出口、河道整治疏浚、積水點改造等措施,連通城區與河道。
兩者間原本淤塞的“脈絡”正被逐漸打通。我市定期安排人手開展管網疏通工作,今年1至9月份,共清理出管道淤泥270噸。
河道也在變寬。在瓦嶼山不遠處,今年4月開工的東月河綜合整治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該工程是我市貫徹“五水共治”戰略決策的示范性項目,全長近12公里,總投資約1.3億元。工程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提高城市的防洪排澇能力。
“預備役”也精彩
“鳳凰”過境,當低洼地帶三星小區開始積水后,塔下泵站、三星泵站開始以每小時抽水1692立方米的速度運轉,22小時后,三星小區一帶的積水成功退去。
在萬昌路與中華北路的交叉口,移動水泵發揮了重要作用,近40厘米深的積水,僅用了1個多小時就“消滅”完畢。
“考慮到雨水管網排水不足的問題,我們在對污水管網進行改造的時候,為它們設計了輔助排水的功能。”市建設規劃局副局長趙綱介紹。大雨中,全市積水點的污水窨井蓋被悉數打開,實現雨污管道同步排水,幫助城區容納了不少澇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