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中央審時度勢、深謀遠慮做出的重大部署,是重大國家戰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2014年2月26日主持召開座談會,專題聽取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匯報。就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他指出:要著力擴大環境容量生態空間,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合作,在已經啟動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的基礎上,完善防護林建設、水資源保護、水環境治理、清潔能源使用等領域合作機制。
毋庸諱言,當前嚴峻的環境形勢,尤其是土壤及地下水質量狀況普遍不佳,嚴重制約著京津冀地區的一體化發展?,F階段,開展京津冀地區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已經迫在眉睫。
土壤及地下水質量狀況嚴重制約京津冀一體化發展
(一)土壤污染已經成為京津冀地區工農業發展的絆腳石。
一是歷史上污灌頻發,耕地污染嚴重。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近期土壤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工作安排》指出,未來農業生產將禁止使用污水、污泥。中國許多地區曾有過漫長的污水灌溉歷史,京津冀作為北方缺水地區,存在大面積污水溉灌區域。污灌導致土壤中重金屬和有機污染物積累、營養物質失衡、微生物群落結構改變、土壤生態系統破壞等一系列負面效應,危害人體健康,甚至出現環境風險。在優質農田區,因長期的墾殖、掠奪式的開采以及大量使用化肥和農藥,造成土壤有機質含量下降,土壤板結,耕地質量呈下降態勢,農產品產量與品質下降。
二是工業污染類型多樣,污染復雜。京津冀地區工業較為發達,污染企業類型多樣。通過監測和調查鉻渣廠、焦化廠、農藥廠、鋼鐵廠等不同類型的企業場地,發現其土壤普遍受到污染。
?。ǘ┑叵滤鳛榫┙蚣降貐^的主要供水水源,水質狀況不容樂觀。
一是地下水過量開采已形成區域性地下水降落漏斗。
京津冀地區75%以上的用水需求靠地下水支撐。自20世紀中葉以來,由于氣候變化和城市發展等原因,京津冀地區已經成為中國水資源壓力最大的地區之一,地下水成為重要的供水水源,維系著區域的正常發展。在大氣降水量減少和地下水超量開采的雙重影響下,區內地下水水位不斷下降,形成山前平原的串珠狀淺層地下水降落漏斗和深層地下水復合漏斗。20世紀70年代,在這一區域普遍存在的湖泊洼地已陸續干涸,地下咸水與淡水間的界面逐步下降,給地下淡水的開發利用帶來更多困難,并導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環境地質問題。
二是淺層地下水和地表水污染嚴重,水質狀況堪憂。隨著京津冀平原區地下水開發利用活動的加劇,地下水開采對地下水水質的影響也越來越大,一些化學組分總體呈上升趨勢。
對包含京津冀在內的華北平原區的淺層地下水質量綜合評價顯示,直接可以飲用的Ⅰ類~Ⅲ類淺層地下水約占18%,經適當處理可以飲用的Ⅳ類淺層地下水約占24%,需經專門處理后才可利用的Ⅴ類淺層地下水約占57%。深層地下水質量綜合評價結果顯示,直接可以飲用的Ⅰ類~Ⅲ類深層地下水約占22%,經適當處理可以飲用的Ⅳ類深層地下水約占25%,需經專門處理后才可利用的Ⅴ類深層地下水約占53%。
京津冀平原區的地下水質量主要受氟化物、碘化物、總硬度、鈉、氯化物、溶解性總固體、硫酸鹽、鐵等原生指標控制,分類指標影響程度依次為一般化學指標、無機毒理指標、毒性(類)重金屬指標、有機指標。京津冀平原區地下水質量主要受地質環境,以及在地下水循環過程中水文地球化學作用的控制,表現出與區域水文地球化學相同的分布規律,具有明顯的分帶性,地下水質量由山前平原向東依次至中部平原—濱海平原逐漸變差。
三是水土污染造成區域性飲用水短缺。京津冀地區不少地區取用深層地下水作為主要供水水源。但是,在一些地段,由于抽取受污染的地表水進行灌溉,又加上農藥、化肥大量使用造成一些土壤被污染。這些都可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到深層地下水的水質。水質型缺水問題致使城鄉居民的生活飲用水受到影響,造成身體健康受到危害。同時,土壤與地下水環境問題還影響著城市的投資環境,阻礙著城市化、工業化、現代化進程,影響城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京津冀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建議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建議如下:
第一,開展京津冀一體化區域土壤及地下水污染專項調查。以1:25萬區域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為基礎,結合1:5萬圖幅水文地質調查,開展京津冀一體化區域土壤及地下水污染專項調查,側重于土地利用調查(重點為土地利用變遷調查)、污染源調查(包括工礦企業搬遷調查、圈定典型污染場地等)、土壤及地下水質量狀況調查等。通過調查,查明京津冀一體化區域地下水及土壤污染狀況,鎖定主要污染來源。通過對京津冀一體化區域進行地下水脆弱性評估,制定京津冀一體化區域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防治區劃,提出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防控建議。
第二,開展典型污染場地分類定級,搭建信息庫。在系統收集、綜合整理已完成地下水環境監測資料及污染源調查資料基礎上,查明京津冀地區地下水污染分布狀況,制訂污染分類定級方法,篩選重要污染區域開展較大比例尺的調查評估示范,對主要污染區域進行分類定級和編錄,提供需要首要治理的重點污染區域清單,圈定重點污染區域的范圍和規模,建立典型污染區域信息系統。通過這些舉措,為京津冀地區地下水資源宏觀管理、保障飲水安全和人民身體健康、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提供科學依據,為防治地下水污染和普及地下水污染防治科學知識提供基礎資料。
充分收集國內外典型污染場地調查研究的相關信息,尤其是美國環保局和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對于典型污染場地的梳理和篩選工作。吸納發達國家對于典型污染場地的管理經驗,結合我國目前對于典型污染場地調查評估的工作進展,編制典型污染場地分類定級和編錄的技術方法。選擇案例區開展典型場地分類定級和編錄示范工作,不斷完善、改進分類定級和編錄方法。在全區域范圍內將分類定級和編錄方法進行推廣,以地級市為單元,以查明典型污染場地類別和級別為重點,以專題研究與綜合研究相結合的原則開展此項工作,逐步搭建京津冀一體化區域典型污染場地信息庫。
第三,開展典型污染場地修復治理示范。針對污染場地特點和修復需求,參照典型污染場地分類定級和編錄,選擇典型污染場地,研發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污染場地土壤的修復技術與設備。開展污染場地修復治理示范工程,建設一批典型污染場地土壤修復技術綜合示范,制定相關的風險評估與修復技術管理規范,引導我國污染場地修復高技術發展。通過產學研結合,主動地將實驗室技術推廣應用到工程實踐中,推動土壤修復產業的發展,為我國典型場地土壤污染控制與修復提供技術支撐。
《全國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規劃(2013-2022年)》涉及眾多污染企業的搬遷和廢棄。應以此為契點,開展污染場地、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試點示范,禁止未經評估和無害化治理的污染場地進行土地流轉和開發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