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性季節性干旱發生頻率增加,成為威脅糧食安全的重要因素,而連年超采地下水,導致華北和中原糧食主產區已成“漏斗上的糧倉”
“未來一段時期,干旱將是中國農業和糧食生產中一個主要的自然災害,威脅可能會加大,保證糧食安全,要做好應對干旱的戰略準備。”日前,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資源所副所長嚴登華接受《了望》新聞周刊記者采訪時認為,在連年豐產的背景下,中國糧食生產面臨的風險也在加大,尤其需要警惕的是,未來氣候變化尤其是旱災將成為影響糧食安全的重要因子。
過去十年來,我國糧食生產在產生“十連豐”奇跡的同時,也頻繁伴生著結構性缺水和農業用水超采的現象,尤其是干旱頻發,抽取地下水成為諸多糧食主產區增產和受旱地區抗旱的主要應對策略,連年超采造成“地下漏斗”嚴重,華北和中原糧食主產區已呈現為“漏斗上的糧倉”。
與之同時,在城鎮化、工業化大步向前的時代背景下,城鎮以及工業用水將進一步擠占農業用水,保證農業生產的水資源日益減少,對未來糧食安全構成新的直接威脅。
“糧食產量日益提高,風險也在加大,一旦發生災害,受到的損失就更大。”面對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目標背景下的糧食生產前景,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和區域規劃研究所研究員李茂松對本刊記者說:“我們既要盡量把有利于糧食生產的因素發揮到最大,同時也要著力減小影響糧食生產的負效應。”
區域性干旱頻率加快
與往年相比,今年蔓延北方多地的旱情并不突出,截至9月初,中國氣象局統計數據顯示,全國作物受旱面積3405萬畝,與多年同期平均值5574萬畝相比偏少。但是區域性的重大干旱仍然給局部地區農業造成不小影響,旱災嚴重的遼寧,預計今年全省糧食因災減產100億斤左右。中儲糧9月初的預測分析,東北地區旱情可能造成玉米減產800萬噸左右。
回首近十年來,中國區域性干旱尤其是重特大干旱呈現高發趨勢。接受《了望》新聞周刊記者采訪時,李茂松以其研究佐證了這一趨勢,這位專注于農業災害研究的學者對1951~2010年間的干旱災害進行了全面的數據分析發現,相較于前30年,最近30年旱災受災面積增加了近50%,在最嚴重的10個旱災年度中,年均農作物旱災受災面積都超過了3100萬畝。
從對糧食生產的影響角度觀察,這60年全國平均因旱災糧食損失量為170.04億公斤,全國糧食損失量總體呈現加重趨勢。其中,糧食損失量最重的年份為2000年,達到599.6億公斤,占到了當年糧食總產量12%。
李茂松總結說,從歷史發展趨勢觀察,干旱的程度在加劇,頻率在加快,范圍在擴大,旱災對于糧食的影響在加重,尤其是重特大干旱等極端情況在增多。譬如,1951~2010年這60年間,全國農作物旱災成災面積超過1600萬畝的最嚴重的10年中,1990年之前只有三次,而最近這20年多達7次。
受訪專家分析,旱災頻發主因是極端氣候日益多發,這與近年來全球氣候變化密切相關,IPCC(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最新發布的氣候變化評估報告指出,從世界范圍觀察,氣候干旱的幾率在增加。
中國干旱趨勢與之一致,嚴登華從雨水方面預估,從現在到2030年,南方降水略微減少,北方降水略有增加,同時,積溫增大,可能導致作物帶的北移,對于糧食生產是利好消息,不利因素是區域性季節性干旱發生的頻率會進一步增加。
地下水難負農業之重
干旱頻發之下,為保證農業生產,地下水成為主要的抗旱武器,造成地下水的嚴重超采。《了望》新聞周刊記者在糧食大省河南調研發現,因為農業生產對地下水的持續過度消耗,許多被稱為“糧倉”的傳統產糧大縣都不得不面對地下水降落漏斗快速發展的困境,“老井無水可抽、新井越打越深、井眼越來越多、井眼挨井眼”幾乎成為中原糧食主產區的共性。
譬如,河南第一產糧大縣滑縣,全縣每年僅農業灌溉就需要地下水3億立方米,由于大量抽取地下水,近幾年該縣地下水水位平均每年下降50厘米左右,全縣六成以上機井抽不出水來。從全省觀察,河南每年的農業生產地下水開采量達76億立方米,居全國首位,糧區地下水超采率近40%,地下水漏斗區面積超9000平方公里。
進一步放寬視野,整個華北地區已經成為全國最大的地下漏斗區,《全國地下水污染防治規劃(2011-2020年)》公布的數據顯示,華北平原東部深層承壓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面積達7萬多平方公里,部分城市地下水水位累計下降達30~50米,局部地區累計水位下降超過100米。
嚴登華為《了望》新聞周刊分析指出,我國農業戰備性水源建設不足,應對極端情境的水資源也未能得到合理配置,一遇干旱往往束手無策,只能進一步超采地下水。李茂松對此評價說:“從農田水利建設上說,與上世紀70年代相比,長期以來基本上在吃老本,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關注水利后有所進展。”
另一方面是農業用水的浪費,目前我國大部分農田灌溉通過無任何防滲功能的普通壟溝、采用大水漫灌或小畦漫灌的方式進行,水的有效利用率很低。來自水利部的調查數據顯示,當前,我國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僅0.5左右,遠低于0.7~0.8的世界先進水平;單位用水的糧食產量不足2.4斤∕立方米,而世界先進水平為4斤∕立方米左右。
城鎮化擠占農業用水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中國工業化、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工業和城市用水持續增長,不少地區將原供農業使用的水源轉供城市和工業。在資源性缺水嚴重的海河流域,僅南水北調東線和中線一期工程受水區,城市用水擠占農業用水就達15億立方米。
為了保障農業用水水權,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中明確規定:調水工程建成通水后,主要供城市和工業使用,從而置換出原來占用的農業用水返還給農業。
但這仍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北方缺水問題,在接受《了望》新聞周刊記者采訪時,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說:“正常年份,海河流域缺水量近105億立方米,南水北調來水大概72億立方米進入海河流域,缺口仍然很大。”
未來二三十年,中國城鎮化和工業化繼續向前推進,水資源還要不斷地向工業等非農產業轉移,目前,全國600多個城市中,超過400個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同時,我國人口還將不斷增加,人口的增加一方面會直接擴大用水需求,另一方面又會加大對農產品需求的壓力,進而加劇農業用水短缺的矛盾。
受訪專家表示,遇到干旱之年,首先都要保證城市用水需求,保障居民正常生活,農業常常要為此做出犧牲。
今年,河南伏旱已經暴露出了部分地區城鎮化中的水資源短板。受干旱影響,平頂山市區唯一的“水缸”白龜山水庫幾乎見底,為了保證城區用水,首次啟用死庫容。事實上,白龜山水庫建設之初是作為農業灌溉之用,隨著市區人口的增加,無奈之下換做城市水源。
水資源如何支撐糧食“X連豐”
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應對日益高發的旱災,實現水資源的高效利用,是關系國家糧食安全的當務之急。
嚴登華接受《了望》新聞周刊記者采訪時指出,相關研究表明,要保證全國的糧食安全,平均一個人需要0.6畝左右旱澇保收田,全國按13億人口計算,那就需要8億畝左右,“目前我們國家的旱澇保收田大概只有6億畝,需要進一步加大旱澇保收田的建設。”
嚴登華建議,首先要加強戰備性水源建設,在豐水期,應該采取一定的技術和工程措施,尤其是對地下水超采嚴重的地區,盡可能補充地下水,以備干旱時期使用。譬如水庫建設,要在遵循自然規律和考慮生態環境自然需求的前提下,有序建設多年調節水庫。
“我們雖然有9萬多座水庫,但是,徑流的調節能力有限,美國水利工程徑流調節60%左右,我們大概不到20%。”嚴登華說,“我們應該建設一些多年調節的大水庫,應對未來跨年度的長時間的干旱。”
科技方面欠賬亦需加快彌補,譬如預測預報能力。嚴登華分析,目前,國內中長期旱澇預測與國外相比存在明顯差距,缺乏具有一定精度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實用性預測預報模型,監測站網也比較落后。
他進一步指出,我們對干旱全周期機理分析不足,很多時候,不知道耕地干旱的程度,就盲目灌溉補水,“事實上,農作物不同成長周期需水量差異很大,需要全面科學的評估。還需要盡快改進灌溉技術,實現水資源的合理高效使用。”
“同時,還應加強對農業水資源承載能力研究。”嚴登華說:“遭遇干旱,就這么一點水,是灑到一片區域,還是集中一部分區域?我們亟需研究干旱時期如何提高農業水資源利用效率,實現水資源的優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