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專家委員會主任陳厚群近日做客中國經濟網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系列訪談。
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厚群做客中國經濟網“江水北流3000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大型報道活動”系列訪談時表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與途經河流“過而不合流”,保證南水北調渠道的水與地表水隔絕,地下水若不達標也無法滲入渠道,確保水質達標。
丹江水在南水北調中線的渠道自流過程中,沿線與約700條河流交叉。為保證地表水不滲入渠道內,工程按“過而不合流”的要求,對地表水和地下水都采取了不同的技術措施,攻克了這個技術難題。
陳厚群院士表示:“地表水要做到過而不合流,中線渠道或通過渡槽從上面跨越河流,或通過管道從底下穿越,使渠道內水不與渠外地表水接觸,從而保證了渠道內的水質。整個中線工程就有27個大規模渡槽。
除了地表水,還要應對地下水的技術難題。陳院士講到,“在1000多公里長的中線工程中,高地下水位大概占三分之一;不達標的地下水也不能讓它滲進來。”他表示,如果地下水達不到飲用水標準,就一定要抽排掉,為此需要設置一些排水溝和排水設備,把地下水水位降下來。為保證渠道襯砌的穩定,如果地下水水質較好,達到飲用水標準,允許它向渠道內排。但如果內滲流量太大,則需再抽排。
中線工程就是通過以上兩種措施,保證地表水和地下水都不會影響到輸送水的水質。陳厚群院士說:“南水北調工程東、中兩條線都是1000多公里,這樣長的距離,經過了這么多河流,工程確實很復雜,要克服很多困難。”
陳厚群表示,南水北調工程順利把一渠清水送到北京,這是他最大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