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靡歐美的垂直式花園。
俞孔堅家的太陽能和雨水收集系統。
創意家居的環保節水系統。
萬科峯境。
北京市初中學生設計制作出的節水自動控制裝置。
家庭光伏并網系統,比較適合在別墅上安裝。
裝在樓頂的太陽能發電板,但目前在廣州,很多小區并不支持。
新版國家標準GB/T50378-2014《綠色建筑評價標準》,自2015年1月1日起實施,原《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78-2006同時廢止。要想獲得高分,節電和節水成為最重要的選項,其中,利用風能、地熱、光伏發電和雨水收集、再生水利用成為關鍵。不過,對于家庭來說,實現這些目前還是有相當難度。
家庭光伏:目前想賺錢還不太容易
近段時間,陸續有媒體報道家庭建光伏電站不僅自己用電不花錢,而且3~5年就能收回投資,進入賺錢階段。事實上,就目前來說,家庭投資光伏除了環保理由,“可以賺錢”的說法依然值得消費者持謹慎態度,否則,我國的光伏產業也不會整體陷入巨虧之中。
浙江一家中型光伏企業的技術總監袁青楊告訴記者,從本質上來說,光伏行業從誕生之日起就是一個靠政府提供“奶水”的行業,比如德國制定了上網電價法之后德國的光伏裝機容量呈現了幾年的狂飆增長。而今巨量的安裝已經使得受整體經濟形勢影響奶水不足的政府無法再提供更多“奶水”,政府正好借此機會給光伏行業“斷奶”,“斷奶”之后光伏企業就因為成本高和轉化率低進入困境。
2013年,國家電網發布《關于做好分布式電源并網服務工作的意見》:從2013年3月1日起,普通用戶自建發電設施所產生的太陽能、風電等清潔能源,將按國家規定電價予以全額收購。這個舉措鼓勵個人投資分布式光伏發電并網,引起了業內以及普通民眾的廣泛關注,吃螃蟹者甚眾。
“個人光伏發電需要場地,一般居民用戶沒有足夠大的地方建立一套系統。”山東力諾太陽能電力集團市場總監劉建力認為,國家鼓勵個人光伏發電,實際上是順應了全球節能環保的發展趨勢,同時也有利于擴大國內光伏產業市場,前景美好。不過,他也指出了個人光伏發電遇到的兩個棘手問題:一個是場地,另外一個就是成本。
華南地區自然資源條件好,光照時間長,適合太陽能光伏發電的推廣與應用。但目前成本依然偏高,太陽能組件、支架、逆變器、交流保護開關和雙向電表等,建造費用加起來平均1瓦10元左右。以家庭建5千瓦光伏電站為例,投資至少在5萬元以上,年發電量有6000度(理論上一瓦光伏組件一年能發1.2度電)就不錯了。華南也是用電大戶,各種電器是常開,每戶月用電達到300度很正常。賣給電網,國家補貼0.42元/度,供電部門收購價0.53元/度,合計為0.95元/度,一年賣電的收入約2280元,何時能收回成本?“理論上這些設備有25年的使用壽命,不需要維護,但看看太陽能熱水器就知道,三五年后就會產生維護費用。”經營皇明太陽能熱水器的丁先生告訴記者。
只有別墅才能安裝 公共樓頂唔得
最關鍵的是場地。“家庭安裝光伏電站每千瓦需要10平方米左右的電池板,5千瓦就需要50平方米,一般用戶沒有這么大的地方。”劉建力表示,只有住別墅的家庭,才有機會在樓頂安裝,而且要征得小區物業同意。而如果想在小區樓頂公共區域建立光伏發電系統,辦理手續等過程非常麻煩。
記者致電了番禺、白云、蘿崗等幾個大型樓盤,多數樓盤的物業管理公司都表示,別墅可以在申請并獲得物業公司的許可后安裝,但公寓的公共樓頂屬于所有業主,需獲得其他業主的許可,這其實意味著,在公共樓頂安裝光伏發電系統,可能性很小。
不過,受訪的業內專家都依然對家庭光伏產業充滿信心。袁青楊表示,光伏產品價格現在是一路走低的態勢,正是太陽光伏走進千家萬戶的重要前提。目前很多企業都在研發新的材質,希望能解決光電轉化效率低和生產成本高的問題。目前已經有一些新材料、新工藝誕生,比如漢能集團發布的薄膜光伏發電新產品,據說比現在的晶硅技術23%的轉換效率有所提升。“不管怎樣,人類社會的發展離不開能源,而傳統能源正日益枯竭,太陽能光伏等新能源的興起和壯大勢在必行。”
日前,廣州市發改委起草的《廣州市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和《廣州市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建設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在發改委網站上征集市民意見,時間持續到本月28日。
根據《意見稿》,如果是居民個人或者單位所屬的公共機構建筑,建設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每發一度電可獲補一毛錢,補助時間為項目建成投產后連續10年。而對于建筑物權屬人,將以建成的項目總裝機容量為基礎,按0.2元/瓦的標準確定補助金額,一次性發放給建筑物權屬人,單個項目最高補助金額為200萬元。如果這一草案通過,也將減少投資并可以縮短收回成本的時間。
雨水收集循環再用
綠色生態住宅其實并不新鮮,業界有不少領頭羊。順德碧桂園、白云大道上的萬科峯境,除了地面花園、在商業屋面露臺、高層屋面露臺都有樹木花草覆蓋,但自己在家里做的生態住宅,并不多見。
俞孔堅在景觀設計界相當有名,他是哈佛大學設計學院的博士,也是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的當家人,還是北京土人景觀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首席設計師。在很多雨洪收集的景觀項目中,他已成功運用了土地復墾技術,同時把這項技術也移植到了自己家的寓所中。
在俞孔堅的設計下,陽臺被改造成了置有水池和陽臺菜園和芳香花園。最引人注目的是,用于水池和灌溉的用水都來自自家屋頂的雨水收集—每年可收集多達50噸的用水。雨水儲藏在水槽里,水槽則放在陽臺四周呈梯田狀的種植臺下方。這50噸水一滴都不浪費,客廳有一堵墻長滿苔蘚,流水潺潺。屋頂上收集的雨水,從生態墻上緩緩滴下,滋養著生長在上面的植物。從墻上滴落的水,被收集在墻體基部的水槽中,又流入到一個魚缸。生態墻的降溫效果使得房間在夏天都不需要使用空調了,而在冬天北京干燥的環境下,墻體散發的濕氣,又為室內營造了良好的微氣候。
位于徐莊軟件園的蘇寧易購大樓也有一個雨水收集池,容量達820立方米,每年利用雨水4.6萬噸,5萬平方米綠化灌溉全用回收過濾的雨水。“在歐美發達國家,雨水收集器是家庭必備的一件裝置,日本建筑本身就有雨水收集過濾再使用的設計,但在中國,這類針對家庭用戶的裝置和設備幾乎沒有。”集美組總設計師林學明告訴記者。
Washup將很耗水的洗衣機,跟同樣耗水但不重視水質的馬桶結合。上半身是洗衣機,中段則有一組儲水箱,可以將洗衣服后的廢水儲存起來,提供下段的馬桶沖洗時使用,還有將洗臉盆和馬桶結合在一起的設計,都是為了利用再生水。科勒首創無水箱設計,除了造就視覺及空間上的潔凈美感,更重要的也是節水,其沖洗功能由科勒獨特的Power Lite電力助動沖水系統完成,實驗顯示節水30%以上,而且達到安靜、無濺水的完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