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孔鎮老集鎮通水;9月16日,賈村通水;9月5日,孫家巷村通水……孫家巷村民張子強說,現在的自來水沒河腥味,煮飯都香。到今年年底,溧水和鳳鎮5萬村民將全部喝上長江水。
長江水縱貫全區,在管道里“走”了50多公里才到達和鳳鎮。副鎮長劉昌紅告訴記者,引江水入村,有詳細的節點任務圖,不能在規定時間完成任務,相關責任人要被追責,一天也不敢大意。
不僅和鳳鎮,整個區都在“掛圖督戰”。溧水制訂了詳細的自來水一體化工程圖,主干網、次干管、支管,何時鋪,哪個村何時通水,都規定得明明白白,區督查辦專題督查。
全區上下一張水務工程圖的背后,是溧水從“九龍管水”到“一龍治水”的轉變。溧水水資源不算少,全區有水庫79座。仗著有水喝,南部地區居民用的是源自水庫和塘壩的直供水,碰上洪澇光景,直供水要么變成黃濁水,要么用水緊缺,全區4萬多人飲用水水質沒保證。喝水老問題,多年沒解決,管的部門還不少:城管、住建、水利、環保均涉及水務管理,加上7個鎮,供水、污水各成一體,污水達標工程多年不達標,嚴重影響全區城鄉一體化發展進度。
2013年,溧水把水務列為全區第一民生工程,計劃用兩年時間,投資30億,實現城鄉規劃一張圖、供水一張網、服務一個標準,管理一條線。水務規劃、管理和監督統統交給水務局,另成立水務集團,專事運營,集團下設自來水公司、污水處理公司和資產經營管理公司。
明確了誰負責、誰干活,還得解決錢從哪來。區水務集團副總經理戴志盛介紹,溧水將區水庫資產、水廠用房及設備全部劃撥給資產經營管理公司,區土地儲備中心劃入501畝土地,資產經營管理公司總資產達到65億元。水務經營全部由民營轉為國有資本控股,回購全區鎮水廠的經營權,回購城區污水處理廠,城區污水處理量一下提高兩倍。
體制打通,“水流加速”。不到兩年,溧水建成供水支管3680公里,到今年年底,全區新水網全部建成通水;建成污水支管150公里,將老集鎮區污水管網建設列為重中之重,所有主要污染源進行納管改造,村級污水處理設施建成30個,杜絕污水入河。
體制打通,流水不腐,兩岸楊柳拂堤,吸引了不少垂釣者。家住活塞環廠宿舍的張銀柱愛在河邊散步。他說,往年夏秋,正是河道最臭的時候,寧愿跑遠,繞開河道,不得以要過橋,還要加快腳步,哪會有人來釣魚。今年不一樣了,大家都愛往河邊走。
城區金畢河、城沛河、南門河和中山河,多年存在河道水少、水死、水臟的老問題,而河道的上游水源是四座水庫,原先隸屬不同部門的水道現在統一規劃治理。溧水實施清水通道工程,首期投入1.2億元資金,以石臼湖為水源,新建11.8公里渠道和兩級泵站,將城區上游的四座水庫串聯,引石臼湖水至城區河道,多級蓄水抬高城區河道蓄水位,讓城里的河流動起來。
10里中山河全線整治,清水通道、游船航道、步行通道和自行車通道建設同步建設,明年年底完工。“我們規劃在中山河邊建設開放的市民嬉水區,讓現在的孩子也能像我們小時候那樣,在家門口的小河里游泳。”戴志盛說。
溧水“水美”。在網絡上,輸入“溧水環山河”,便能看到很多驢友拍下的環山河美圖。三面被清水環繞的村莊、掠過水面的白鷺、豁然而出的廣闊水面……令心靈安靜的世外美景,在這,正成為現實。
溧水西南的丘陵地,環山散落著12座水庫,如今被貫通串聯,統籌治理。上游實施水土涵養工程和村莊環境綜合整治;中游清淤疏浚,連通水系;下游完善農田灌排基礎設施,打造高標準農田。
東泉村就在這片環山河區域內,村支書陳敬忠告訴記者,環山河12座水庫聯通整治后,環境美得像畫,水利得到改善,村里來了很多現代農業項目,玫瑰園、水果園、蜜蜂基地,前來洽談的項目一個接一個。
越來越多的溧水人體會到,人善待水,水定會惠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