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最大的水資源調配工程——南水北調工程,東線已于2013年12月通水,中線一期工程順利竣工,“南水”將于10月底開始“北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
南水北調工程的的東線和中線,其水源地、流經地和目的地,均是中國人口密集的地方,也是中國水污染比較嚴重或未來存在污染可能性的地方。因此,這項工程從開工之日,無論是東線還是中線,水污染就是一個為公眾所高度關注的話題。
在東線。2002年工程開工時,據媒體報道,沿線江蘇、山東兩省大多數工業和城市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河道,輸水干線和支流水質大多為五類或劣五類;黃河以南36個控制斷面中,僅1個斷面水質達標;南四湖、東平湖污染嚴重,主要指標超標10~180倍。
中線同樣如此。2013年6月18日,央視財經頻道《經濟半小時》欄目以“流向丹江口”為題,報道十堰神定河污水處理廠直排污水;6月19日,央視《焦點訪談》欄目以“丹江口:正被污染的水源地”為題,再次進行了報道。
可以想象,這樣的水環境不整治或整治不成功,這項工程毫無意義,受水地絕對不會接受送來的是一片污水。
讓人稍可放心的是,經過10多年整治,東線36個控制斷面水質全部達標。在南四湖棲息的鳥類達200多種;絕跡多年的小銀魚、毛刀魚、鱖魚等再現南四湖,南四湖支流白馬河也發現對水質極為敏感的桃花水母;而國家發改委有關人士10月14日在回應媒體關于中線水源地存在污染問題時稱,丹江口水庫的水質是比較好的,也發現一些支流存在水污染問題,但不影響大局。
這些治污成績的背后,是水源地和流經地各方的巨大努力。比如江蘇省2006年以來,累計關停沿線化工企業800多家。山東省對于環境容量飽和的區域,禁止新增排污總量的項目建設,嚴格控制新上造紙、化工、釀造等重污染行業項目。2006年至今,涉及中線庫區的豫鄂陜三地,累計關停企業1000多家,有的甚至是發展不錯的地方支柱企業。
關停污染企業的同時,東線山東調水沿線已建成人工濕地面積17.9萬畝,修復自然濕地面積20.1萬畝。中線庫區涉及豫鄂陜43個縣市區的污水處理廠已全部建成。
中國今天的水污染,使得上下游之間、跨行政區域之間,在排污及治污問題上,分歧與矛盾越來越大,跨區水污染事件越來越多。它已經成為困擾流域內省 (自治區、直轄市)、市、縣等各級政府的難題 。
而南水北調以人工方式,復制了一個上下游、跨行政區域的流域關系,通過這種人工復制的流域關系,可以更為深刻地理解水污染防治的深層內涵。
在這個人工流域關系內,同樣存在上下游之間的矛盾與協同。為了保障“一泓清水北上”,水源地和流經地付出了巨大犧牲,理應得到補償。2008年,國家將中線水源地43個縣全部納入國家重點生態工程的轉移支付范圍內,目前為止,累計完成轉移支付近200億元,其中,2013年達40余億元,平均每個縣1億元,不如此,水源地很可能出現保護水源動力不足問題。這樣活生生的經驗,同樣適用于自然河流,流域跨區生態補償制度因此應盡快建立。
通過向某一區域定向調水,實際上是在宣示一種水權關系。在南水北調沿線,已經形成了一個水權市場,這個市場由中央政府宏觀調控,沿線地方政府參與,企業具體運作。沒有明確產權界限的東西往往得不到愛惜和保護,自然河流日趨嚴重的水污染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如何使公眾接受自然流域中水的產權觀念,進而產生保護意識,南水北調是一個生動的例子。
不得不說,南水北調水污染防治能夠取得初步成功,采取了很多臨時措施和霹靂手段,保障了開局。但一切工作剛剛開始,如何保證已有的治污成績能夠持續下去,后續的財力保障,制度建設和執行更為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