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2日,記者從汨羅市住建部門獲悉,以管道清淤、改造為主要內容的城區排水系統綜合治理一期工程已經啟動,預計年底完工。這是汨羅應對今年7月暴雨后城區內澇的重大民生實事工程。
城區內澇管渠“腸梗阻”是主因
據了解,汨羅城區排水系統分為友誼河片區排水體系和鐵(路)東排水體系。城區雨污通過友誼河排污渠、朱家壟排污渠、戴家壟排污渠、鐵東排污渠,自南向北排入汨羅江。
但是,目前各管渠普遍存在過流能力不足的現狀。主要原因一是大管進、小管出。如朱家壟、戴家壟排水渠交匯處(國稅局附近),上游朱家壟、戴家壟排水渠斷面尺寸分別為1400*2200毫米和2100*2400毫米,而下游戴家壟排水渠斷面尺寸為1900*1800毫米;二是管渠坡度小、管徑不夠,管道破損。以上導致的直接結果是管渠堵塞,就如人體腸道梗塞,排便不暢。
此外,由于設計、規劃等歷史原因,城區排水系統還存在雨水分區不合理導致部分管渠排水量過大,泵站及配套的調蓄水體、涵閘規模不足等現狀。如鐵東片區無泵站,暴雨季節,友誼河水位上升,山塘排水渠水位低于友誼河水位,雨水無法通過友誼河自然外排,甚至出現友誼河水倒灌現象,從而引發內澇。
改善排水從疏通“腸道”開始
汨羅市住建局城建辦主任朱軍旗介紹,治理城區內澇是一項系統工程,我市將逐年實施,所需時間至少3年。今年重點解決管渠淤塞問題。
20日,記者來到戴家壟地下排水渠小橋壩段清淤現場。由于淤塞嚴重,原本寬2.4米,高1.7米的戴家壟排水渠只剩下不到1米高的空間,井下施工人員只能一瓢一瓢地舀起污穢,裝入桶中,再由井上同伴吊出地面。
管渠內淤積物更是千奇百怪。除常見的泥沙、糞便、衛生巾外,還有凝固的油脂、樹枝、編織袋、磚瓦等,甚至死嬰。由于井下空間狹小,臭味難當,工人們不得不每隔不久便上井休息。每組工人每天只能清除約10米距離
據了解,城區四大排水渠,戴家壟、朱家壟、友誼河、鐵東排水渠的清淤工作同步進行,總長度超過5000米。此外,鐵東排水渠南江社區段管渠破損嚴重但來水量大,已動工新建。管渠清淤工程預計于11月底完工,新建工程預計于12底完工,共計投資約600萬。
告別內澇市民有責
記者了解到,除正在開工的工程外,還有部分近期項目正審批中。一是朱家壟至建設路將加建一條斷面尺寸1.5*1.5米的箱涵,大眾北路到涂家套機埠將加建一條2*5米的箱涵;二是在友誼河社區電影公司附近新建一個排漬機埠,添置2臺75KW的抽水泵,解決該社區內澇問題。還有新建調蓄水體、涵閘、泵站、管渠等規劃將在近年內逐步實施,屆時,汨羅城區應對暴雨能力將由目前的3年一遇提高到5年一遇。
“市民的初步處理污水意識都有待提高。”汨羅市政公司相關負責人認為。目前,大部分民房、餐館沒有建造化糞池等沉淀、降解、調蓄設施,所有生活垃圾、污水直接排入下水道,極易阻塞管道。
同時,池塘、溝壩等調蓄水體被侵占現象十分嚴重。例如,百丈村新火站西北側池塘是當地重要的調蓄水體,寬30余米,長300米。以平均蓄水3米深計算,該水體可容納10萬多方雨水,可有效消除該片區內澇現象。但是,自去年起,當地村民以該池塘在本地境內,可填土建房為由,不顧住建、規劃部門再三勸阻,私自向池塘中傾倒泥土,導致蓄水面積大大減少,導致了今年火車站廣場首次出現內澇。還有多個社區內的空間隙地被隨意占用,已無法新建調蓄水體,內澇隱患增大。
“告別內澇,還需政府、市民共同努力。”汨羅市住建局局長仇正勇表示。一方面,政府要加大投入,盡快完成后續治理工程;加強規劃監督,打擊隨意侵占現象。另一方面,家庭、個人要樹立“防治內澇,人人有責”的意識,養成良好的排水、排污習慣,按要求建造好降解、沉淀設施,共同維護自己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