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夜雨后的后河水初漲,河邊的蘆葦隨風搖蕩,一墻之隔的四川省普光氣田普光11井回注站內,出現幾位新面孔,他們是附近的居民,今天被邀請前來參觀污水回注站。“老曾,站內沒有什么異味吧?”站長倪東新笑著問道。“沒有,沒有,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和你們做鄰居我們放心!”村民曾濤滿意地說。
普光氣田地處大巴山南麓,是長江上游的生態敏感區和重要的生態屏障,也是國家級農產品主產區。作為國內最大的高含硫海相氣田,普光氣田累計向長江沿線省市輸送天然氣超過300億立方米。
“我們作為生產清潔能源的企業,更要保證清潔生產。”氣田上下達成共識并認真踐行綠色開發理念,先后建成投運兩座污水處理站及五口回注井,投產五年來,安全回注污水68萬立方米,點滴不染巴山秀色。
與其他常規氣田不同,普光氣田產出水高含硫,有強烈的刺鼻性氣味。氣田創新形成了高含硫氣井產出水達標處理藥劑體系和技術工藝,使硫含量從高于3000毫克/升降至1毫克/升以內,綜合除硫率高于99.8%。
污水處理達標后要回注到4000米以下的地層。氣田地處山區,河流縱橫,山巒疊嶂,污水回注管網全面覆蓋是一種“奢望”。普光11井距離趙家壩污水處理站較近,可以享受管網回注的便利。除此之外,氣田每天還有22輛污水拉運車,在蜿蜒曲折的巴山小路上往返,將部分回注水運到其他兩個回注站。
拉污水的罐車主要是北方奔馳公司生產的奔馳罐車,每臺售價近百萬元。氣田在污水拉運過程中增加清水置換環節、加鍍罐車防護膜等多重保險,確保途中不讓一滴污水落地。
污水拉運途中三米一坡、四米一彎,加之路遠車重,每年污水罐車消耗輪胎400余個,行駛總里程97萬千米,相當于圍繞地球赤道24圈。“看到氣田依舊青山綠水,我吃的這點兒苦,值!”司機周傳義說。
氣田周邊稠密的房舍見縫插針,填滿了河道山腰之間每個略顯平坦的地方。回注井站旁就是民居村舍。
為打消群眾對污水回注站這一陌生事物的擔憂,普光3井回注站職工在站內空地種植了玉米和油菜。“明年油菜開花結籽后,我們把油菜籽送給周圍老鄉,告訴他們井站不會有污染。”該站職工張在江說。
隨著氣田開發周期延長,氣井產出水將不斷增加。今年,普光氣田一號線污水處理站投入運行,趙家壩污水處理改造項目啟動,回注井普光7側井即將“上崗”。
氣田正著眼長遠,不斷完善更為綠色的污水處理和回注體系。“環保工作沒有完成時,我們將更加努力地打造碧水藍天,讓群眾滿意。”普光氣田采氣廠廠長張分電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