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季節,記者走訪了鄭州周邊的一些鄉村,處處透著整潔清爽的氣息,除了偶爾的落葉之外,幾乎見不到一個煙頭、一攤污水。
曾經滿地的紙屑、圍村的垃圾都去哪兒了?
11月3日,在滎陽市廣武鎮李莊村,65歲的環衛工王正林推著垃圾車走街串戶。聽到車鈴聲,家家戶戶都出來倒垃圾。隨后,老王來到村邊的下沉式垃圾搜集點,將滿車垃圾倒進地坑里一個四方形的大鐵箱。
隨后,一輛擺臂式垃圾清運車準時來到李莊,吊走地坑里的垃圾箱,運往鎮垃圾中轉站。
“村搜集、鎮轉運,有了專人負責,農村亂倒垃圾的現象在我們這里基本看不到了。”滎陽市委辦公室主任劉建峰說,“現在全市光垃圾清運車就有1704輛,每天都要把各村的垃圾運至所屬鄉鎮的垃圾中轉站,最終送到縣垃圾處理廠。”
那么,集中起來的垃圾怎么處理?
在新密生活垃圾處理廠,電腦控制的機器抓手正將垃圾分類,可回收的塑料將實現再利用,其他的經過處理后,會形成沼氣、磚、有機肥等產品。
“日處理能力達500噸,最終只有5%的廢料被填埋,初步實現了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利用,從源頭上減少了垃圾造成的二次污染。”新密市市長張紅偉說,為推動市場化運作,每處理一噸垃圾政府補償82.5元,目前市區和附近9個鄉鎮的垃圾都在這里變廢為寶。
圍繞“地由誰來掃、錢由誰來出、由誰來監督”的農村人居環境改善核心問題,新密市鄉兩級財政每年投入環境衛生經費5000多萬元,建立起一支7600人的市、鄉、村、組四級環衛隊伍。同時,嚴格獎懲制度,每發現1立方米積存垃圾,所在村罰款1000元;發現兩處超過1立方米的積存垃圾,村黨支部書記免職。至今,已有5名村支書因此“下馬”。
不僅垃圾翻身變資源,污水也沒浪費。
在新密市來集鎮王堂村附近,一塊10畝大的人工濕地上,風車草、再力花隨風舞動,景色優美。
“可別小看這塊濕地,全村3300人的生活污水全靠它凈化。這是一種經過垂直潛流式人工濕地凈化污水處理工藝,排放的水質可以達到一級A標準,既能用于農田灌溉,也能用于綠化景觀。”王堂村黨支部委員馬海軍邊說邊指著達標排放池,“看,連鯉魚都在這里安家了。”
像這么大的人工濕地,在新密市超過10個,除了就近村莊的生活污水外,它連附近學校、煤礦企業的污水都順帶“消化了”,不但“零成本”運行,以日處理污水500噸計算,還能澆地500多畝。
沒了圍村的垃圾、亂倒的污水,從舊窯洞搬進新房的鄉親們幸福指數不斷在提升。
“沒人居住的老窯洞已被列入保護開發計劃,準備發展鄉村生態游。”村黨支部書記張太玉笑著說,張定邦村即將成為特色田園新農村,鄉親們可以實現離土不離鄉、就業不離家、增收不失地、就地城鎮化。
“其實,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最終目的就是改善群眾生活,提高農民朋友的幸福指數。”鄭州市農委新農辦副主任張明亮說。
目前,以市、縣、鄉、村垃圾收集、清運、處理的體系為支撐,經過5個多月的集中整治,鄭州的農村人居環境進一步提升,全市1450個行政村,1177個已達到“三無一規范一干凈”標準(即村內及周邊無垃圾堆放、無污水橫流、無雜物擋道,日常生產生活物品規范有序,主次干道兩側環境干凈)。
“下一步,鄭州將探索完善長效機制,增強農民美麗鄉村建設的主人翁意識。”張明亮表示。
記者感言
“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家里現代化、屋外臟亂差”,過去到農村轉一圈,大體上都有這樣的感受。然而,鄭州所屬的縣市,大手筆為農村集中起來的垃圾和污水找出口,垃圾分類處理,污水就地凈化,變廢為寶,實現了回收再利用,基本建立起了一個垃圾回收、污水良性循環的運行體系,短短的時間里,就讓鄉村的面貌悄然改變。
要從根本上推動農村人居環境發生質變,實現集中回收的垃圾污水的真正消除,才是解決之道。鄭州市探索出來的這個經驗,可以說是抓住了解決農村環境衛生問題的“牛鼻子”,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