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3日,湖北省秭歸縣鳳凰山屈原故里景區庫區水面,只有零星漂浮物。
近日,一組拍攝于湖北省秭歸縣鳳凰山屈原故里景區內的照片成了輿論熱點,照片中長江三峽水庫近岸區垃圾漂浮,觸目驚心。這些漂浮物對水庫水質有多大影響,是否在可控范圍之內?記者聯系了三峽集團公司樞紐管理局和秭歸縣環保局的相關人員。
水庫漂大量垃圾屬實嗎
垃圾聚集場景或與拍攝角度及時段有關
11月3日下午,秭歸縣環保局與三峽水文局清漂人員前往鳳凰山屈原故里景區,發現現場水面只有零星漂浮物,網絡上垃圾聚集的場景已不存在。
“可能是被沖走了,然后在三峽大壩前被打撈船清理掉了;也可能是網上照片的拍攝角度問題,照片和現場不符。” 秭歸縣環保局清漂負責人譚愛華說。
三峽樞紐管理局樞紐運行部副主管張地繼稱,網上照片的拍攝時間和角度把握得“非常好”,“過半個小時,或者換個遠景拍攝,可能就不是照片上那種垃圾聚集的狀態了”。
張地繼介紹,因為汛期的高強度清漂作業,機械化清漂船都有損耗,近日正在接受修護,而鳳凰山屈原故里景區一帶,漂浮物并不集中,且以青浮萍為主,所以只是派了人工清理。“照片正是在人工還沒有來得及清理的這段時間抓拍的。”他說。
張地繼稱,漂浮物聚集主要會妨礙船只航行、影響觀感,并可能對大壩運行產生影響。所以在壩前,三峽集團投資建設了4艘機械化清漂船及專用碼頭,“基本做到漂浮物不過大壩,不對庫區水質產生嚴重影響”。
三峽水文局的監測數據顯示,目前庫區水質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Ⅱ類標準。
水庫漂浮問題可控嗎
壩前日均清理能力6000立方米,漂浮物有三四千立方米
自8月上旬以來,受長江上游地區和三峽庫區周邊區縣強降雨影響,在回流和上風雙重作用下,長江干流秭歸段客運碼頭水域多次出現少量漂浮物聚集現象。“我們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清漂工作,每當遇到這種情況,便責令縣環保部門增派清漂船只和人員全力打撈。”譚愛華說。
“我們每天都在壩前打撈漂浮物,日均清理能力在6000立方米左右,現在每天來的漂浮物在3000—4000立方米之間,所以說,我們目前的清漂能力是略有過剩的。”張地繼認為,對三峽來說,漂浮物的問題是可控的。截至目前,三峽壩前清漂已完成9.6萬立方米。
然而自8月份至今,關于三峽庫區近岸大量垃圾聚集的新聞,已經3次成為輿論熱點。網友對三峽清漂工作提出質疑,將之稱為世界級難題。
“今年是漂浮物打撈難度和重量最大的一年”,張地繼說,今年的漂浮物雖不比往年多,但有特殊性。一是洪峰比較滯后,直到10月份還有一波洪峰,帶來大量漂浮物;二是從上游漂來很多“竹兜子”,水上面是竹子,下面是根須和泥土等,一個有五六噸重,極難打撈。
“我們沒有力量也不可能在60多公里長的江岸邊逐段清漂,只能在壩前集中清理,這也是有些地段出現垃圾漂浮現象較多的原因。” 譚愛華說。
地方清漂力量夠用嗎
配套設施缺乏、經費投入不足
自2005年起,三峽集團將秭歸縣境內長江干流漂浮物清理工作委托給了秭歸縣政府,每年撥付100萬元左右的清漂經費。但作為三峽清漂中地方政府“布防”的“最后一道防線”,據介紹,這筆錢遠不足以應對繁重的清漂任務。
換句話說,與壩前清漂能力略過剩相比,沿線清漂能力相對有限。
秭歸縣政府針對網上輿情的一份說明提到,秭歸回水區接納了整個庫區上游各縣區作業時間以外所“跑、漏”的漂浮物,每年遇到大的洪峰、下閘蓄水以及重大活動,都需要采取應急清漂措施保證水面清潔。
同時,配套設施缺乏也威脅著“最后一道防線”的穩固。
譚愛華介紹,秭歸縣沒有能力配備專業清漂船,全部都是租用農用船和小漁船,清漂人員均是臨時聘請周邊的漁民和移民戶,缺乏專業打撈技能。另外沒有配套專業清漂碼頭和專業清運車輛,清理上岸的漂浮物全部靠臨時租用碼頭和人工背、拖拉機轉運,泊船卸載轉運十分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