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在即,在南水進京之際,北京市的供水水價也面臨調整。在勢在必漲的背景下,究竟漲多少?將是一個深受矚目的話題。日前,記者書面專訪了水文水資源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請他來對水價的定價原則,進行分析。
經濟觀察網: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即將通水,水價是一個頗受關注的議題,您認為水價將根據什么原則來確定?公益性、工程成本等因素在其中如何考慮?
王浩:
在我國現行體制下,水價是優化配置水資源的重要經濟手段,合理的水價不僅可以促進從空間和時間上配置水資源,緩解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問題,還可以調整用水的水源結構,實現合理用水。南水北調供水水價的制定,首先要認識水的商品屬性,遵循價值規律;二是要有利于節約用水、有利于在受水區合理配置當地水和外調水;第三是,要保證南水北調工程的正常運行、滿足還本付息等要求;第四要考慮用水戶的可接受程度。
南水北調工程建成后,受水區將形成外調水、當地地表水和地下水多水源聯合供水的局面;南水北調工程投資大,運行成本高,干線口門供水水價要高于當地水的源水水價;若干線口門供水水價定的過高,出于經濟利益考慮,可能出現用水戶不愿用北調水,繼續超采當地地下水,導致水資源和工程投資的浪費現象發生,不利于水資源的合理配置,因此,中線工程供水水價不能定的過高。水價也不能定的過低,合理的水價要反映水資源的全部價值,受水區口門供水水價包括資源水價和主體工程水價兩部分,口門供水水價要滿足主體工程“保本、還貸、微利”的最基本要求。
水是人類生存最基本的資源,南水北調工程是特大型基礎設施項目,是一項水源工程、具有明顯的公益性特點,主體工程主要依靠政府投入,不是一般的資源競爭性項目。此外,南水北調水從干線分水口門至終端用戶,還要經過專用配套工程、自來水廠制水等環節,終端用水價在口門供水水價的基礎上還應增加配套工程投資分攤、制水成本和污水處理費,所以在制定口門供水水價時要考慮終端用戶可能的承受范圍。
所以,南水北調口門供水水價根據準市場的原則制定。
經濟觀察網:依據過去中國諸多引水工程的實踐經驗、影響水價定價因素有哪些?
王浩:
影響水價的定價因素有:水資源的稀缺程度、供水成本(包括企業的利潤、稅金等)、污水處理成本、用水費在居民或企業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居民或企業的承受能力)等等。
經濟觀察網:不同用途的水,定價應該依據什么原則來制定。比如生活用水和工業用水,應該依據什么標準來確定?
王浩:
不同用途的水定價應遵循:一是“充分反映水資源的價值”的原則:完整水價應由資源水價、工程水價和環境水價三個部分組成,要充分體現出缺水地區水資源的稀缺性。二是“充分反映供求關系”的原則:供求關系的變化引起價格變動,價格變動又會引起供給和需求的變化,在價格與供求關系的相互聯系和波動中,供求趨向一致,價格與價值趨向一致,價值規律的要求得到實現。作為價值規律的作用形式,水價必須隨著供求關系的變動而調整。三是 “合理負擔”的原則:水價政策不僅關系到水資源的配置和用水效率,而且還具有收入分配效應。水價不能超過居民和企業的承受能力,維持生命必須的基本用水需求必須得到保證。四是“不同行業不同價”的原則:不同行業的用水效益是不同的,不同行業的水價承受能力也不同,對同一地區不同行業實行不同價格,高消費用水實行高水價。人們總是先滿足基本生活用水,再滿足享受型用水,因此高消費行業用水要實行高水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