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建部日前印發《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下稱《指南》),探索構建城市雨水開發體系,根治城市內澇頑疾。
這意味著今后下再大的雨也不會“城中看海”,還表明今后我國城鎮排水防澇系統建設將不再以“修大管子”為主,建設理念將徹底轉變。
海綿城市將破解“城中看海”
《指南》指出,過去3年,全國超過360個城市遭遇內澇,其中六分之一單次內澇淹水時間超過12小時,淹水深度超過半米,北京、濟南等城市甚至發生了造成傷亡的嚴重內澇。
然而,解決不再“城中看海”卻不僅僅是“修大管子”這么簡單。參與制定《指南》的北京建筑大學建筑工程學院院長李俊奇說,目前我國99%的城市對雨水追求“一排了之”,這是造成上述問題的最主要原因。
為此,《指南》明確倡導建設海綿城市——今后城市建設將強調優先利用植草溝、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等“綠色”措施來組織排水,以“慢排緩釋”和“源頭分散”控制為主要規劃設計理念。海綿城市建成后,降雨時能就地或就近吸收、存蓄、滲透、凈化雨水,補充地下水、調節水循環;干旱缺水時,再將蓄存的水釋放出來加以利用。
今后地塊開發要建“海綿體”
住建部城建司副巡視員章林偉表示,《指南》發布后,下一步住建部將擴大試點范圍,鼓勵各地因地制宜地探索完善海綿型城市建設思路。“今后,海綿城市理念將被應用于橋區改造、住宅區規劃甚至每條道路設計之中。”
那么,老舊城區占比較大的特大型城市,建設海綿城市是否現實呢?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城鎮水務與工程研究院副院長謝映霞認為,“老舊城區可利用社區內部花壇、綠地等布置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市政道路可結合綠化帶、樹池等布置生態樹池、植草溝等設施;也可將老舊社區雨水管線接入周邊公園、水體、集中綠地。”
根據《指南》,各地人民政府是建設海綿城市的責任主體,有責任明確下沉式綠地率、綠色屋頂率等主要指標,并落實海綿城市建設任務。今后,各地要將建設海綿城市指標作為各地塊開發的約束條件,也就是說地塊開發時都要按指標進行“海綿體”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