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電影制片廠的工作人員邀請市民提前品嘗丹江水。
“如果不是看了這部影片,我不會意識到南水北調其實就是咱們身邊的事情。”
“誰能想到,為了讓咱們喝上這口水,就要有那么多人做出那么大的犧牲和奉獻呢。”
“參與南水北調工程的建設者真不容易,他們的故事太感人了。”
……
剛剛過去的周末,反映南水北調工程建設的電影《天河》正式公映。電影院的放映廳里,當片尾曲響起時,不少觀眾還覺得意猶未盡,和身邊的好友討論著片中的劇情,不時發出感慨。觀眾們由衷地贊嘆,他們被這部電影所講述的真實而偉大的故事所感動,愿意為這樣的好電影點贊。
南水北調原來在咱身邊
電影《天河》由市委宣傳部、市新聞出版廣電局、八一電影制片廠、市南水北調工程辦公室聯合攝制出品。影片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為背景,通過展示董望川(李幼斌飾)、江浩(段奕宏飾)、周曉丹(俞飛鴻飾)、林子彤(王若心飾)等幾個主要人物和兩個家庭的命運,分別講述工程建設、移民搬遷和河水治污等重要環節中,或驚心動魄或感人至深的故事。公映當天,全市近萬名社區居民和文明引導員觀看了這部電影。
白寶禛和張淑英是在五棵松地鐵站工作的文明引導員,影片中出現的關于五棵松地鐵站的畫面,一下子拉近了他們和南水北調工程的心理距離。片中,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一個技術難關,就是在五棵松地鐵站下暗涵的建設。白寶禛清晰地記得,片中用了“三明治”的比喻來形容這段工程的艱難,“因為五棵松地鐵站旁邊就是西四環路,地下有地鐵,暗涵不僅要從五棵松地鐵站下方穿過,還要從西四環立交橋樁基中間穿過。”
“雖然當時開挖的時候也有過通知,但不看電影還真不知道,當時的工程難度有多大。”張淑英感慨地說。片中提到,這一段暗涵的建設必須保證地面下沉不能超過5毫米,只能用人工一鎬一鍬地開挖,看到這一幕時,她更是激動萬分,“得虧是這些工程人員把關,我真心地感激他們。”
感人情節來自真實故事
對于全市參與了南水北調工程的近600名建設者及其家屬們來說,觀看這部影片又是另外一番感受。
“總聽爸爸說南水北調,今天看了電影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兒,我也更理解爸爸的工作了。”看完電影,8歲的小女孩豆豆認真地說。豆豆的爸爸王建賓是北京市南水北調辦公室的一名職工,對工程建設的艱辛程度有著切身體會。工程建設期間,他和同事們經常加班加點。有一次,女兒發高燒到40攝氏度,他也沒能抽出時間去醫院陪護。看著影片中的故事,王建賓動情地說:“這部電影很精彩,也很真實,我好像又回到了那段最艱苦的時間。”
和王建賓有著同樣感受的,還有已經在市南水北調辦公室工作了十年的巢堅。看到銀幕上的一幕幕故事,她回憶起了自己曾經經歷過的點點滴滴。電影院里,很多普通觀眾都被片中的感人情節戳中了淚點,但對于巢堅來說,這些故事都曾真實地發生在她和同事們身上,這讓她感到親切,更感到驕傲。“影片中男主角說過一句話:‘我要么在工地,要么在去工地的路上。’而我知道,這句話是很多一線同事的寫照。”巢堅說。
甘甜丹江水來得不容易
《天河》公映當晚,八一電影制片廠附近的中影國際影城,一場特殊的觀影活動吸引了市民李先生。活動現場,八一廠的工作人員熱情地邀請觀眾品嘗用開水沖泡的茉莉花茶。原來,這水是《天河》劇組專門從湖北丹江口水庫背回來的,就是要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式通水前,讓市民提前品嘗一下這得來不易的“天河之水”。
“嗯,這水挺甘甜的。”李先生細細地品著杯中水,“配上咱們北京的茉莉花茶,更加清香了,是跟平時自己沏的茶不太一樣。”另一位觀眾一邊品嘗著水,一邊回味著電影中的場景,“我們北京人喝上丹江水不容易,看完電影,就更了解工程的艱辛,也會更珍惜丹江水。”
觀影現場,一位滿頭銀發的老人也格外激動。老人是八一廠的老員工,這次特意為了看《天河》而來。看完電影,她認真地點評說:“我們的電影終于學會了用故事來講道理,用真實的力量去打動人。”她舉例說,無論是夫妻共同奮戰在建設一線的主人公,還是背著父親上工地的年輕工程師,他們都是在個人家庭與國家利益之間做出選擇,“犧牲了小我,成全了大我,是用人物的具體選擇來講精神,沒有板著面孔說教,這樣的好電影值得稱贊。”
相關新聞
全市影院為《天河》
開“綠色通道”
電影《天河》公映以來,全市中心城區的影院都在排片場次和時間上為這部影片打開了“綠色通道”。
來自北京新影聯的數據顯示,《天河》公映當天,全市共有13家影院為其提供了放映專場。東城區的東環影城、西城區的首都電影城西單店和朝陽區的紫光影城,甚至為《天河》專門開放了兩個放映廳,并從早上八時半到下午三時半連續放映四場,貢獻了白天的大部分黃金放映時段。
根據部分影院院線經理的反饋,《天河》的上座率很高,僅萬壽路博納影城下午的場次和中影國際影城千禧街店晚上的場次來看,上座率達到了八成以上,部分放映廳甚至已接近滿座。“像《天河》這種真正反映國家重點工程建設的影片,既有上座率的保證又有口碑,院線當然愿意為它排片。”一位院線經理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