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陽“八山一水一分田”,地形地貌復雜,農村戶廁改造率較低,生活污水治理難度與成本較高。松陽根據該縣實際,因地制宜創新多種治理模式,精打細算使用項目資金,巧破農村治污資金難題,目前,該縣開工建設126個行政村,開工率達111.5%,接入農戶8409戶,累計完成投資8331萬元,工作進度居全市前列。
一、創新山區治污模式,因地制宜推進項目建設
(一)因人治理。高山遠山農村人口外流嚴重,加上受傳統生產生活方式影響,農村幾乎沒有完善的排水管網,生活污水普遍呈現排放量少、收集率低的問題。據統計,山區農村生活污水人均排放量僅占城鎮居民污水排放標準的57%左右。該縣在設計時,“因人治理,加減并用”,避免了工程規模過大、預算虛高的問題。對高山遠山等人口外流較多的村,根據實際在村常住人口情況,實行“減法”,按10%-30%的比例下浮,適度降低管網口徑與污水處理設備體積,提高設備使用效率,節約工程資金;對城郊結合部、或畫家村、民宿村等有鄉村旅游發展潛力的村,則實行“加法”,進一步強化污水處理能力,保證污水治理設施能適應未來發展需要。該治理模式打破了“千人一面”的傳統思路,在區域范圍內實現了污水治理能力的有效整合,提高了設備使用效率,節省了近14%的工程造價。
(二)抱團治理。一是戶與戶之間“小抱團”,創新戶廁改造模式,變“一戶一池”為“聯戶建池”,相鄰戶進行戶廁改造時,以戶外工程政府補貼的方式,鼓勵農戶聯戶建造化糞池,減少工程量的同時,提高戶廁改造積極性;二是村與村之間“大抱團”,地理位置相鄰的村,實行“聯村型”的治理模式,村與村之間共建管網或污水處理設施,提升管網與設備的共享率,破解了土地資源緊張、資金保障不足等問題。經測算,抱團治理模式可降低近10%的化糞池數量,節省了近17%的人工成本和大量的土地征用面積。
(三)就近治理。針對自然村眾多的實際,根據應治盡治的要求,對必須治理的自然村,按照人口聚集程度和村莊自然條件,采用劃區塊、就近治理的模式,對部份無法開鑿地面的村莊,根據原始風貌,采取“公廁+厭氧池+生態塘”模式,充分利用村莊周邊的經濟林、茭白地、荷花塘等資源,進行自然消納,就近治理模式可平均節省8%的管網用量。
二、開源節流齊頭并進,全力破解資金保障難題
(一)開拓資金融資渠道,夯實資金保障基礎。一是積極整合項目資金,在全力爭取省補專項資金同時,積極整合“五水共治”資金、山區經濟發展資金、特服資金、一事一議等資金1.2億元。二是創新社會捐贈方式,以定向捐贈、工程冠名等方式,鼓勵在外松商踴躍捐款,目前已整合557元。三是縣直機關助力農村治水,各機關單位積極改進“四風”,大力壓縮三公經費,盡全力支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項目建設,53個機關單位將本單位節省的455萬元“三公經費”無償支援農村治水。
(二)創新工作流程方式,節約集約使用資金。一是創新管材設備招標方式,靈活應用競爭性談判與協議價招標方式,實現了一線品牌入圍,且中標價格平均比其他地區低10%左右的目標;二是創新工程建造方式,松陽7個試點村級工程“大家建”模式,實現提高村民共建共享意識、提高資金使用效率與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一箭三雕”。三是創新項目設計結算方式,變按工程量結算為按戶結算模式,防止肆意擴大工程概算,套取設計經費問題。四是優化項目審批流程,以效能建設為抓手,將項目前期從近90天壓縮至20天以內,全力加速治水項目建設。
三、打造歷史民心工程,著力彰顯政府責任良心
(一)嚴格規范資金管理使用,確保資金安全。每季度公開“五水共治”捐贈資金流動去向,對每筆定點捐贈資金,均列出詳細清單,在政府網上予以公示,確保資金安全透明使用。出臺《農村污水治理項目資金管理使用辦法》,對資金管理使用、報賬流程、撥付方式方法均予以明確規定要求。
(二)堅持質量為先工作底線,確保項目優質,一是選派治水指導員,全縣從鄉科級干部隊伍中選派了128名治水第一書記,全面推進農村治水工作,工作表現與年度考核相掛鉤。二是組建質量監管“兩支隊伍”。以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專家組與專業監理公司人員為主體,組建工程質量監督“正規軍”,對施工圖紙、管材質量、工程建設情況進行定期抽查。同時,聘任縣級“兩代表一委員”組成“五水共治”監督員隊伍,定期對監理公司職責落實情況、管材質量、隱蔽環節施工等關鍵環節進行抽查督查。三是領導干部工程質量責任捆綁。鄉鎮領導、村干部、施工單位對工程質量負“連帶責任”,項目完成與驗收情況納入鄉鎮(街道)年度目標管理考核,通過“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機制,竭力避免“半拉子工程”“不中用工程”和“曬太陽工程”,真正讓從處理終端流出來的每一滴水都體現政府的責任與良心。
(三)強化職務犯罪預防,確保干部廉潔,一是強化宣傳教育,對《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項目資金管理辦法》進行系通過學習和宣傳,培訓人員涉及鄉鎮領導、村三委干部、監理單位與施工單位等,對資金管理使用,報賬流程進行全面系統學習,防止出現因知識空白出現的違規使用現象,共計1850多人次。二是強化過程管控,建立業主申報,監理單位證明,縣級主管單位審批制度,嚴禁隨意擴大建設規模,審計部門進行全程跟蹤,對工程數量、設計變更工程署、新增工程單價等事項進行嚴格把關,嚴禁將建設無關的費用納入項目成本。三是暢通舉報渠道,在全縣開展“五水共治”法制宣傳,通過電臺、電視臺、黨務政務網站等媒體向社會公布,并公開舉報電話,通過外部監管力量,確保干部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