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了一年半時間,武昌火車站附近的曬湖終于摘掉了劣五類水體的帽子,水質實現兩級跳,達到四類。昨日記者現場看到,曬湖水質明顯清澈,但湖泊治理方倒出苦水,為生態修復投放的5噸水產幾乎被周邊居民釣完了,擔憂曬湖水質“重蹈覆轍”。
記者來到曬湖,看到曬湖湖面開闊,水質較為清亮,湖中心還有幾只小野鴨在劃水,一旁不時有清潔工將湖里的生活垃圾撈起。居民王女士稱,以前的曬湖被荷葉滿滿覆蓋住,一到夏天就散發出陣陣惡臭,周邊的居民不敢開窗,今年終于看到水面逐漸干凈。
曬湖處于武昌鬧市之中,三面被居民小區、餐館和加油站環繞,治理難度大。去年7月《曬湖水生態修復工程》啟動后,水務部門通過排污口截污、投放改性粘土、生態修復等方式綜合治理。經過一年半的時間,曬湖水質從長期嚴重劣五類連跳兩級變為四類,水體的透明度也從20厘米提高到70厘米。
“曬湖治理存在反復的可能性。”曬湖治理的設計方、市防洪勘測院工程師劉康福稱,想要讓曬湖水“活”過來,需要建立完善的生態鏈,治理方種植了黑藻、伊樂藻、金魚藻等沉水植物和蘆葦、茭白等挺水植物凈化水質。今年起,治理方還專門投放了5噸黑魚、鰱魚、麥穗魚及螺螄、蚌類入湖,希望創建生態鏈,實現水體自身凈化。沒料到投放不久,就被附近的釣友盯上了。
武昌區水務局相關負責人透露,清早就能看到扛著漁竿,提著水籠子來占位置的市民,到晚上11時都不愿離去,現在湖中塊頭大一點的魚基本沒有了。“水質優于三類的水體中的魚才能吃,曬湖的水質還未達到這一標準。”該負責人稱,他們每天都會安排人員巡護,勸誡市民不要釣魚。
劉康福表示,曬湖仍處于生態修復階段,其剛剛建起的生態鏈很脆弱,捕撈、投餌等行為都極易造成水體失調,水質出現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