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屋頂經過特殊建筑工藝建造成獨特結構將雨水收集,再通過屋頂綠色植物形成的“自然管道”排至景觀河道或者實現蓄水利用。這樣的新鮮事并不是紙上談兵,昨天,記者在嘉興世合小鎮就看到了這樣的屋頂集雨系統。
記者從區住建局了解到,這是今年南湖區新試點的“大型雨水利用示范工程”項目。隨著城鄉一體化的推進,城市人口持續增加,南湖區也面臨水資源緊張問題。該工程通過融入低影響開發理念,通過“自然生態”的方法實現雨水的凈化利用,是一種削減徑流量、增加新水源、減輕污染和美化城市環境的生態技術。
“我們聘請了國外的設計師,利用建筑的自然構造,在經過生態凈化后回收利用或者排往景觀河道,這充分融入了國際上流行的低影響開發理念。”世合小鎮項目負責人介紹,該項目中,雨水經過植被淺溝等“自然管道”過濾后,通過地形坡度流至景觀河道,通過生物滯留設施、屋頂綠化、植被淺溝、雨水利用等措施來維持開發前原有水文條件,同時達到凈化節約水源的目的。
走進世合小鎮的生態園區,可以看到各種迎著太陽猛勁生長的農作物,這些農作物都是在臺灣農業專家的指導下,“喝”經過收集后科學凈化過的雨水茁壯成長的。在經過回收凈化的純天然優質水源的涵養下,土壤也得到了明顯改善。正是因為開發建設融入了低影響開發理念,該項目斬獲多項建筑大獎,而生態園區的農產品也廣受高端群體歡迎,比如今年,一只甜瓜曾一度賣到298元的“天價”。
住在頂樓尤其是老舊小區頂樓的居民,多多少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每到梅雨季節,屋頂就會有斑斑點點的雨漬滲出,有的隔十年八年就要請專業人員對屋頂大修,耗費了不少人力財力。除了綠色生態,屋頂集雨工程也解決了這一令人頭疼的問題。“屋頂不僅不會漏雨,而且在炎熱的夏天還可以調節建筑物的溫度。”區住建局市政公用處相關負責人表示,如果實現大范圍推廣,還可以減輕城市“熱島效應”。
“事實上,我們一直有雨水回收的傳統,也將這種低影響開發滲透到生態綠化道路的建設中來。”區住建局市政公用處相關負責人表示,例如平湖塘綠道等多處生態綠道,在道路兩旁均設置了植草淺溝,功能類似于“減排模式”,一方面可以實現加大路兩旁雨水滲透,補給淺層地下水,另一方面也能起到凈化功能,使流到河道的水更加干凈。
據悉,截至目前,南湖區已經完成屋頂集雨項目27處。“通過雨水回收,將節約水資源和改善水質減少污染結合起來。”區住建局市政公用處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將進一步推廣節水小區等工程,努力將轄區打造成一個綠色生態家園,助力“兩美南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