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久前,江蘇省南通市中級人民法院作出終審判決,維持海安縣環保局對海安縣城東鎮農林村五組21號村民丁祥云作出的環境行政處罰決定。
近日,記者從海安縣環保局了解到,案件當事人已經表示服從判決,并且案件已經強制執行,原地消除了污染源。
記者在現場看到施工工地一派忙碌。“那就是豬舍原先所在地,當時有7間豬舍,存欄200頭豬”,隨著海安縣環保局工作人員的指點,記者看到了兩個簡易的黑色帳篷,這就是施工人員的臨時宿舍。
在走訪海安縣、南通市的過程中,針對畜禽糞便污染治理及執法監管的難處,以及畜禽糞便污染治理中如何運用司法手段,記者進行了調查采訪。
豬糞直排污染水體
養殖戶不服處罰決定,法院維持環保局處罰
海安縣是全國養殖大縣。近年來,隨著養殖業迅速發展,畜禽糞便已經成為繼工業污染、生活污水垃圾污染之后海安縣的又一大污染源。
去年6月23日,海安縣環保局接到舉報,稱丁祥云排放豬糞污染環境,立即進行立案查處。環保局監察人員現場調查發現,丁祥云家養殖200頭生豬,用潛水泵將豬糞直接排入外環境,嚴重污染了附近的水體。
海安縣環保局依法作出行政處罰決定,要求丁祥云立即停止污染行為,消除污染,并處罰款10萬元。
丁祥云不服,于2013年11月14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今年4月8日,人民法院作出一審判決,駁回丁祥云的訴訟請求,維持海安縣環保局行政處罰決定。
一審判決后,丁祥云仍不服,向南通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二審上訴,南通市中級人民法院經過詳細調查和周密審理,最終駁回丁祥云的訴訟請求,維持原判。
“兩次庭審爭議的焦點,主要是行政處罰決定是否有事實和法律依據。”現場參與庭審的海安縣環保局政策法規科科長王浩告訴記者,“丁祥云認為適用法律錯誤,提出應當適用2001年5月8日施行的《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管理辦法》。而且辯稱自己生豬養殖未達規模化養殖數量。”
“我們現場監察時發現豬舍后有蓄糞池,池內有潛水泵管,管子一頭有糞便流出,大量豬糞流入豬舍附近水體,我們當場拍照取證,并提取了水樣。環境檢測站的監測結果表明水體污染確實超標。丁祥云養了200頭豬,豬糞的排放濃度已經超過規模化養殖的500頭豬排放濃度,說明豬糞直排造成的環境污染相當嚴重了。”王浩說。
記者看到了海安縣環境檢測站出具的一份監測報告,監測結論為:丁祥云養豬戶糞便出口水質中CODcr(化學需氧量)、SS(懸浮物)、氨氮的排放濃度分別超過參照標準《畜禽養殖業污染物排放標準》限值的138.8倍、42.2倍、62.4倍。
“法律依據方面,我們是根據《水污染防治法》第七十六條規定”,王浩把相關法律規定找給記者看。
依據《水污染防治法》第七十六條第四項,向水體排放、傾倒工業廢渣、城鎮垃圾或者其他廢棄物,或者在江河、湖泊、運河、渠道、水庫最高水位線以下的灘地、岸坡堆放、存貯固體廢棄物或者其他污染物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采取治理措施,消除污染,處以罰款;同時第七十六條規定,有前款第一項、第四項、第八項行為之一的,處二萬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環境監管難度大
養殖戶直排豬糞污染環境被司法拘留
近日,海安縣又一家養殖戶直排豬糞污染環境被司法拘留。海安縣曲塘鎮周橋村11組生豬規模養殖戶顧某未經環評審批,飼養1000多頭生豬,豬糞不經處理,直接沿豬場北側由明渠向東排放下河,嚴重污染水環境,被法院司法拘留。
海安縣環保局接到群眾舉報后,前往現場勘查取證,依據《環境保護法》、《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水污染防治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對其作出停止養殖生豬項目、消除污染,處罰款5萬元決定,并先后給顧某送達行政處罰決定書、催告書。
由于顧某拒絕履行處罰決定,海安縣環保局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經多次勸導教育,督促他履行處罰決定,顧某仍不聽,法院依法對其司法拘留15天。
“畜禽養殖場的污水排入河中,會造成河水水質惡化,乃至嚴重污染地下水,也會給周邊居民的生產生活帶來很大影響。畜禽糞便經發酵后會產生大量氨氮、硫化氫等有害氣體,還會造成大氣污染。”王浩說。
據了解,一方面,海安縣畜禽養殖亟待加強監管;另一方面,由于海安縣畜禽養殖面廣量大,養殖戶普遍存在小、散、遠的情況,而且用什么法律手段監管也不夠明確,因而監管難度非常大。
“畜禽養殖現場環境執法存在諸多困難。”王浩介紹,如果沒能在第一時間取證、固定證據,過了一段時間之后,水體流動、稀釋,被污染水質就不一定超標了。如果執法人員沒有當場抓住某個養殖戶直排畜禽糞便污水,事后沒有排污痕跡、沒有排污口,就很難有證據說明是誰排的。而且基層執法力量薄弱,執法手段也很有限,又沒有強制執行權,被處罰的養殖戶也經常不配合,有時候連門都叫不開。
王浩認為:“治理畜禽養殖污染既要堵,也要疏,才能達到綜合管理的目的。”
■對策
市場和技術手段不可少
處罰不是最終目的,如何促進環境質量改善是根本問題。海安縣十分重視環境管理和項目規劃布局,針對畜禽污染特點找治污辦法。
“南通市未處理的20%的豬糞主要集中在中小規模養殖戶。這些養殖戶自己建設沼氣處理站的話,依據現有沼氣項目的補貼力度,幾乎沒什么運行效益,為節約成本他們最可能把豬糞直排外環境。”南通市農委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和農村能源處處長郭建華說。
郭建華認為,當前的畜禽糞物處理項目上也存在一些不科學的地方,比如很多中小企業沒有采用雨污分流的方式,產生的沼氣雖然用掉了,但沼液沼渣沒能很好地處理,其中沼液大部分混入雨水直排,容易造成二次污染。而且,這些糞物處理項目本身覆蓋面也有限,很多中小養殖戶沒能覆蓋到。
郭建華介紹說,當前畜禽糞便處理的難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缺乏整體的規劃,農牧脫節不配套。新建養殖場的規劃,應該要跟周邊的農田數量結合起來,按照多少畝農田納多少肥,養殖規模要與農田數量相匹配。
“《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要求,把畜牧規劃和糞物處理規劃結合起來,這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不僅需要部門之間相互協調配合,還需要方方面面技術的銜接配合。”郭建華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