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區內產生的生活污水和工業污水,大部分都經過市政管網匯集到獵德污水處理廠進行集中處理。目前,獵德污水處理廠的污水處理能力已經達到120萬噸/日。然而,今天記者了解到,目前這些經過處理的污水僅僅是一些灑水車用來清洗路面和用于獵德污水處理廠39萬平方米的植被灌溉,利用率不到百分之一,99%處理后污水被排放到珠江。天河區環保局的相關專家建議出臺相關的企業利用中水獎勵政策,幫企業減少利用中水的成本,提升企業的積極性。
根據天河區環保局專家介紹,污水處理廠處理后的水一般稱為“中水”,又稱再生水,是指城市污水和廢水經凈化處理,水質改善后達到國家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標準,可在一定范圍內使用的非飲用水。目前,主要用于景觀環境、園林綠化、廁所沖洗、道路清潔、車輛沖洗、 建設施工、工業生產、農業灌溉等方面。
中水利用率不到1%
天河區內產生的生活污水和工業污水,大部分都經過市政管網匯集到獵德污水處理廠進行集中處理。獵德污水處理廠位于珠江備案華南大橋旁,于1995年開始建設,分四期建成,至2010年8月,污水處理能力達到120萬噸/日。其中最新的四期工程采用先進的改良A2/O工藝,尾水排放執行《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一級A標準,處理效果更佳。
“獵德污水處理廠是廣州最大規模的污水處理廠之一,該廠每天產生大量的中水,可以輕松灌溉花城廣場、天河公園、珠江公園等大型綠化空間,目前中水的利用率僅約為百分之一。”環保局的專家說。“善加利用,‘中水’將成為廣州的第二水源。”
據介紹,位于天河區的獵德污水處理系統,包括京溪地下凈水廠和獵德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能力為130萬噸/日。后者高達120萬噸/日的處理能力,不僅成為廣州污水廠的“老大”,放在國內也是數一數二的“大胃王”。但記者走訪獵德污水處理廠了解到,該廠每日在百萬噸以上的中水,除了少量用于廠區景觀澆灌和免費提供用于沖灑市政道路外,其余基本排放到一路之隔的珠江,利用率僅為百分之一不到。
“事實上,這樣體量的中水,可以輕松灌溉天河區內大型綠化場所,比如天河公園、珠江公園、花城廣場等地方,還綽綽有余。”天河區環保局專家表示。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廣州的水資源并不豐富,數年前曾有報道指出,廣州市的水資源人均占有量僅是全國人均占有量的56%,但廣州居民的用水量卻居全國各大城市前列,人均日用水量超過北京和上海。“居民用水比較粗放,節水的空間也相當大。”專家指出,白白流失的中水,從長遠上看,實際上具有很高的回用價值。
中水流失因利用成本高企 或將出臺企業利用中水獎勵制度
據天河區環保局專家介紹,城市污水和廢水經凈化處理產生的中水,其水質改善后達到國家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標準,可在一定范圍內使用。目前,其主要用途可包括可用于廁所沖洗、園林和農田灌溉、道路保潔、洗車、城市噴泉、冷卻設備補充用水等方面。
近年來,社會上不斷有建議利用中水破解城市缺水的難題。例如,在大型公園等城市景觀區,使用中水進行補水;中水可以用在居民沖廁、道路澆灑和消防用水;引入中水補入各大河涌,使河涌水質進一步改善等等方面。“從江河里一次取水,可實現長久循環使用。”有專家表示,中水回用的意義不僅僅在于水資源的節省上,還能起到保護河流,減緩水質性缺水的作用。
目前的狀況是,廣州中水的利用仍處于非常低的水平。究其原因,“管網建設”和相關“政策配套”等問題,制約了中水的有效利用。
對于城市污水的資源化運用而言,中水回用是一條有效的資源轉化渠道,它不僅可以減少環境排污量,減少對水環境的污染,同時也能減少對水資源的開采,具有較高的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資源效益,對我國長遠的國民經濟發展具有深刻的意義。環保局專家表示,雖然廣州自來水資源并不充裕,但是相對而言自來水等水資源還是比較容易獲取,獵德污水處理廠的藍工程師告訴記者,獵德污水處理廠目前僅僅是一些灑水車過來裝中水,此外中水還被用于獵德污水處理廠39萬平方米的植被灌溉,就沒有其他的利用空間了,有一定利用價值的中水直接排入珠江。
“涉及中水利用,是一個復雜的工程,必須有管道的提前規劃和鋪設,你讓一戶人家或者讓公共綠化場所,比如天河公園的綠化灌溉,都需要開車來到污水廠裝中水,再回去灌溉,因此成本太高也是不科學的,如今城市已經成型不可能為了鋪設中水水管而在廣州大興土木,這樣的話,有可能利用了中水,卻浪費了其他資源,因此中水的利用需要城市的整體規劃或者更有創意的利用。”天河區環保局的相關專家表示,中水利用,可能還有另外一種方式,比如說出臺相關的企業利用中水獎勵政策,這樣的話,有利于提升企業的積極性,而政府的一定獎勵政策則可以幫企業減少利用中水的成本。
小知識
中水是如何產生的
“中水”,一般以水質要求作為區分的標志,主要指城市污水或生活污水經處理后達到一定的水質標準、可在一定范圍內重復使用的非飲用的雜用水,其水質介于自來水和污水之間。在污水工程方面稱為“再生水”,工廠方面稱為“循環水”或“回用水”,中水是水資源有效利用的一種形式。在重獲“清白”變成中水前,生活污水需要經過12小時的處理過程:經市政污水管網,污水抵達污水提升泵站,卸除沙土和垃圾;進入預處理段時,污水經過粗格柵、細格柵的過濾,在沉砂池浸泡,褪去泥垢;進入生物反應池,長達4個小時的溫泉“魚療”,活性淤泥中的微生物將把水中的輪蟲、卵蟲及有害病菌吞食分解掉;進入二沉池的水漸清,跨過一道格柵,水在二沉池逗留3小時, “茍存”的余泥慢慢沉淀池底,被吸刮泥機吸走;最后流經消毒池,生活污水變成凈化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