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延期,大別山區水環境生態補償“破冰”,合肥首筆補償金撥付六安
“新安江流域水環境治理穩中趨好,為建立完善我國跨省界流域生態補償機制提供了典型示范,積累了寶貴經驗。 ”8月25日,新安江畔傳出好消息,由財政部和環保部主導的新安江生態補償評估報告出爐,對新安江試點工作給予高度評價。
“過去一漲水,村里河道漂浮許多生活垃圾,現在明顯減少,有也多是沖刷而下的枯枝樹葉,很快就會被村里保潔隊清理。”從黃山市直部門選派到歙縣金川鄉長源村任黨總支第一書記的陳東風告訴記者。
村東頭,潺潺河水日復一日流入淳安千島湖。 “長源人,請記牢,治環境,順民心;有垃圾,別亂扔,用袋裝,定點倒……”環境保護已然是村里的頭等大事,村規民約開頭便是這樁約定。為保護水質,村里從源頭防控,集中處理生活垃圾,及時清理河道。
長源村地處偏遠山區,這個山村的背后,是新安江全流域試點的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制度設計是,以2012年至2014年作為試點期,設置補償基金每年5億元,其中中央3億元、皖浙兩省各出資1億元。年度水質達標,浙江撥付安徽1億元,否則相反。
試點實施以來,黃山市走出治理新路徑,做到垃圾保潔、河面打撈、網箱退養、干流治理、采砂整治、水草治理“六個全覆蓋”,干流兩岸風貌整治、農業面源污染整治、工業企業轉型發展、城鄉污水處理“四個強力推進”,并將試點作為杠桿,撬動起整個流域的環境綜合治理,近400個項目落地。新安江一江碧水東流、兩岸秀色蔥蘢,考核斷面連年達到補償條件。
目前,皖浙兩省正與財政部、環保部對接,爭取“延長期限、提高標準、拓展范圍、優化機制”等后續政策早日落實。為進一步鞏固治理成效,省里近期先行撥付部分試點配套資金。
面對上游保護水源的努力,生態補償機制需要建立。我省將新安江做法復制到省內跨市流域,首個省級層面的生態補償落子大別山。皖西大別山地區是合肥等地的重要水源地。從去年起,省級設立生態補償資金2億元,其中省財政出資1.2億元,合肥、六安各出資0.4億元。補償辦法參照新安江試點。
今年4月,省環保廳、省財政廳出具的水質監測函 “一錘定音”,合肥市將4000萬元生態補償金撥付六安。安徽大學環境資源專家張輝認為,以生態補償的名義,下游城市向上游城市撥付資金,在省內是創新。生態補償已然破題,資金用途、來源拓寬等課題需要探索,為生態建設有效做“加法”。
重典治污,破解“老大難”
——掛牌督辦、查封扣押、限制生產、行政拘留成執法新常態;午季秸稈焚燒火點數87個,同比下降86.5%,創最好紀錄
8月21日,省環保廳舉行新聞通氣會,通報對98起環境“頑疾”實施省級掛牌督辦,范圍覆蓋各市。此次督辦,數量之多,全國罕見,彰顯新環保法實施下我省鐵腕治污的態度和意志。 “頑疾”涉企業超標排放、區域環境污染等。為讓高壓線真正通電,省環保廳明確,對整改不力的,將約談政府負責人;對造成嚴重負面影響的,提請問責。
“守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是環境保護過去存在的老大難問題。被稱為“史上最嚴”的新環保法,賦予環保等部門很多強有力的監管權力和手段。
新法1月1日施行以來,在安徽,查封扣押、限制生產、行政拘留已成環境執法新常態,就污染做“減法”。
查封!在潁上縣,環保部門開展集中整治,潁上縣恒運矸石廠等13家企業未批先建或治污設施未建成就投產,被果斷查封。
停產!在池州市,安徽均益金屬科技有限公司、安徽永晶金屬科技有限公司因總鋅超標排放,被池州市環保局責令停產2個月。
拘留!在界首市,華鑫塑業車間,盧某某未辦理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擅自加工、粉碎廢舊電瓶殼。界首市環保局查封其粉碎機后,盧某某擅自損壞封條、違規生產,其案件適用行政拘留被移送公安機關。
“每日罰款20萬元,連續計罰21日,累計罰款420萬元。 ”6月底,六安市環保局開出全省首張按日計罰決定書。被處罰單位為安徽藍翔節能玻璃股份有限公司。該公司曾因超標排放廢氣被環保部門罰款、責令改正,但在執法人員復查時仍繼續違法排放污染物,被開巨額罰單。
重典治污彰顯對環境違法行為 “零容忍”的決斷態度,由此倒逼企業徹底拋棄僥幸心理和觀望心態,切實履行治理污染的社會責任。
相比高壓整治排污企業,“三夏”時節,秸稈禁燒更是一道難題。預事在先,年初,省環保廳牽頭謀劃禁燒方案。 4月29日,省政府召開電視電話會議,動員部署,確保今年力度不減,成效更大。
各地建立網格化管理體系,廣泛開展秸稈還田示范,第一時間發現和制止焚燒行為;省財政獎補資金專項用于秸稈綜合利用。獎懲分明,省政府明確,對禁燒不力的,扣減獎補資金,年度考核“一票否決”。
根據環保部衛星監測結果,我省今年午季秸稈焚燒火點87個,比上年同期下降86.5%,創最好紀錄。火點減少的背后,是利用率的大幅提升。省農委數據顯示,午季秸稈綜合利用率81.7%,比上年同期增長10個百分點。
創新機制,合力護環境
——首次發文推動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探索政府采購、補貼獎勵等措施;環境治理領域“PPP”風生水起
在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城鎮垃圾收運利用等污染治理領域,我省正鼓勵引入專業環境服務公司。省政府辦公廳 5月份出臺關于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實施意見,提出嚴格環境執法、營造良好市場環境,探索政府采購、補貼獎勵等多方面措施,5年內基本完成環境公用設施投資運營體制改革。
“這是我省首次發文推動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省發改委環資處有關負責人解讀說,相對原有的“誰污染、誰治理”政府主導、企業自覺的傳統治污模式,第三方治理引入市場機制,推行治污集約化、產權多元化、運行市場化,有利于推動環境服務業發展,更有利于提高污染治理水平。
創新風勁吹,我省環境治理領域,“PPP”風生水起。
地下是污水處理廠,地上是市民休閑廣場,前不久,這種全新概念的安徽首座全地下式污水處理廠在合肥高調亮相。引人注目的不僅是新穎設計,還有項目的建設模式——PPP。合肥市政府授權建設部門與國禎環保公司簽署特許權協議,拉開建設序幕。
該項目是安徽首批PPP示范項目之一,也是合肥市首例公開招標的PPP項目,通過“固定土地轉讓價款”競爭“污水處理服務費”的方式選擇社會投資人。根據計劃,該廠總投資10.54億元,采用全地埋花園式設計,投入使用后,每天能有效處理20萬噸污水。
在環境治理領域引入PPP模式,不僅能減輕政府財政負擔,也降低社會主體投資風險,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實現高效環境治理。我省按照“先試點、再規范、后推開”的思路,在多地環境治理、基礎設施等領域試點PPP模式。徽商銀行、勁旅環境科技公司等20余家單位抱團成立環境產業聯盟,推動環保產業發展,共護碧水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