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路兩旁設置了雨水分流縫隙
“旱季滿地灑水車、雨季道路成內澇”成為國內許多城市環境的真實寫照,市民們常常以自嘲的方式來表達對居住地的無奈。如何讓城市像海綿一樣:雨季吸水,旱季吐水,如此循環利用既生態又環保,何樂而不為呢?陜西省西咸新區灃西新城在探索雨水綜合利用技術的研究與應用方面展現出了種種創新。
2013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對提升城市排水系統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統時要優先考慮把有限的雨水留下來,優先考慮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作為我國西北地區首家全面推行雨水綜合利用的城市,灃西新城正是在對這種想象中的水資源循環利用做著積極的探索與實踐。
記者在灃西新城看到馬路隔離帶不再是有著臺階的水泥道,而是比道路低幾公分的綠化帶,綠化帶每隔一段便有方便道路積水分流的凹槽,即“植生滯留槽”。
“我們按照國家批復西咸新區創新型城市發展的主題來開展城市建設理念方面的創新。在探索初期,面對周圍城市因為內澇、河流污染、水資源缺乏、對地下水過度開采造成地面沉降等一系列城市問題較多的情況下,在新城建設時我們就開始思考怎樣來解決這些問題了。”灃西新城開發建設(集團)工程技術部副部長鄧朝顯拿著雨水綜合利用原理圖向記者介紹說。
在城市道路邊低幾公分區域種植灌木花草,鋪上粗砂礫石,下水道格柵則設置在灌木花草間。當大雨來襲,道路淤積的雨水通過植物的吸收凈化和填料過濾吸附后,滲入周邊土壤,通過管道對道路兩旁的綠化帶進行灌溉作業,同時對城市地下水進行一定的補給;未下滲雨水或過量雨水則會排入專設的蓄水槽,進入市政管網,方便旱季時對城市植被或景觀補水,從而實現天然水資源的循環利用。
不同于其他城市在低影響開發中只限于某個項目,灃西新城通過對建筑小區、城市道路、城市綠地和原有自然河流四個層次來加以建設,形成了網狀的開發布局,這種全布局的情況也只能是在建設新城時才有可能全面實施。
在灃西新城的同德佳苑保障房住宅小區內,記者看到每棟住宅樓的屋頂排水通道直接貫穿到地面的景觀綠化帶,其中心位置則設置了大量的水生植被,以收集、凈化、入滲補充地下水為主要手段,做到屋頂、地面雨水全部收集下滲,雨水匯集面積可達45000平方米。小區結合室外總體設計,通過收集、凈化、滯蓄來補充綠化用水,從而形成景觀水體以改善局地氣候等途徑達到雨水管理的效果。
據灃西新城管委會規劃局局長萬寧介紹,依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建設司2014年工作要點》,灃西新城通過對雨水收集利用項目的水質、水量等指標進行檢測與評估,在試點建成并使用后將在區域內從小區地塊、市政道路、景觀綠地、雨洪系統等方面全面推進低影響開發,通過全區域、多層次、全過程對雨水進行收、凈、滲、蓄的綜合利用,實現“海綿型城市”的建設效果。
如何把雨水綜合利用起來,很多國家和城市都有所嘗試。在美、歐、日等發達國家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體系。他們制定了一系列有關雨水收集利用的法律法規,建立了完善的屋頂蓄水和由入滲池、井、草地、透水地面所組成的地表回灌系統,收集的雨水主要用于洗車、澆庭院、洗衣服、沖廁和回灌地下水等。國內除了北京奧林匹克公園、深圳光明新區、天津北洋園等地區建立了雨水綜合利用系統以外,低影響開發實例在西部尚屬少見。
今年6月,灃西新城召開了雨水綜合利用專項設計試點方案評審會議。設計方案采用植生滯留槽、下凹式綠地及蓄水槽等技術手段對雨水進行多用途循環利用,并根據西北地區的地質情況及環境氣候特點,因地制宜,填補了低影響開發在道路系統中運用的空白。使灃西新城道路系統的雨水收集綜合利用工程達到技術創新、經濟合理、安全可靠的全新高度,不僅實現了雨水資源化、修復水環境與生態環境、減輕城市洪澇的目的,同時對于引領西北地區水資源利用、促進環境狀況改善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