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來說茶亭河的,一位是80后女生;另一位,應該是50后或60后的大叔吧。
按《福州市地名志》所說,“茶亭河北起洗馬橋,接東西河,向南穿工業路于浦東村附近入白馬河,全長1854.1米,寬8~13米,沿途有橋10座。上世紀70年代始,由于河道淤淺、狹窄、彎曲,成為沿河一帶企事業單位、居民的排水河道。”這資料說得客氣,橋,不少估計是消失了;而多年來,排污的行為,恐怕要占不小比例吧。惡性循環之下,一條活水成為臭溝,怨不得大叔滿腹牢騷。
而80后女生說著小時候路過的茶亭河,順腳就去了茶亭公園——當然,茶亭公園的水域,應該與茶亭河沒有太大關系吧。但我想說的是,生于1986年的茶亭公園,在不到30年里幾度興修,能夠成為福州鬧市中人見人愛的美景,可見,有些事,非不能也,乃不為也。
當然,這兩位讀者的文章,或許與你記憶中的茶亭河并不相合。那么,也請你拿起筆來,給我們寫一段你的茶亭河印象吧。
窗外的茶亭河,惡臭
N陳福日(福州·工業路)
在工業路家中寫這些文字時,窗外,又飄來惡臭。這惡臭,是從一直說要解決卻未解決的“盲腸河”茶亭河飄來的。
茶亭河,是老福州的河。數十年前,茶亭河兩岸住的多是做手工藝的平民百姓。每天辛勤勞作之余,他們總在河邊,老榕樹下、木板房旁,支一張桌,擺幾張椅,泡一壺茶,快活地拉家常。晚飯時分,茶亭河邊的人們多是一手拿筷子,一手端著上下交疊的兩個碗——大碗裝飯,小碗裝菜,邊吃邊串門。那時的茶亭河,有古老的鄰里街坊的親密溫暖。
現在的茶亭河兩岸,摩天高樓不斷涌現,但現代高樓的明亮的窗口,卻一直有人向窗外亂丟亂倒各種污物——窗外,就是茶亭河啊。而我能為茶亭河做的,只是自己不往河溝里拋物。
最讓人不解的,是那些占用河道的商業開發行為。
我們福州人常用“圣君殿水兩頭漲”來比喻某人“福星高照,財源滾滾”。“圣君殿水兩頭漲”是因為張真君殿前的星安河,漲潮時吸納三通河與三捷河雙向的水,才形成了“兩頭漲”的水文奇觀。其實,當年茶亭河和東西河交匯處的洗馬橋一帶,漲潮時也是“兩頭漲”——在商言商,拿到這個地段開發權的人,為什么不懂得開發這個現成的商業文化內涵,助力政府治理茶亭河,從而改善整體環境、形成良性循環?
想到這里,我真是無語了。
茶亭
明朝王應山《閩都記》載:“昔有僧以暑月醵金煮茗飲行者,因名。”沿途修有茶亭橋、福德橋、六柱橋、洗馬橋、板橋等數座古橋。橋頭開設多家茶館,避陰瀕水,四面來風,過往行人均樂休憩于此。明清以來,民居發展,漸趨繁榮,衍成街市,稱茶亭街。至清末,茶亭街仍只是一條狹窄的石板路。從整個地形看,茶亭街猶如一條扁擔,一頭挑著城內,一頭挑著南臺。
“打鈴”與茶亭公園
N絲工(福州·閩江大道)
上世紀90年代,我還小,跟著媽媽進福州城逛街,一定要經過的,就是一個叫“打鈴”的公交中轉站。
一進“打鈴”,媽媽就一掃趕路的疲倦,打起精神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地找公交車,生怕錯過一路要等上許久。而我,總是在進“打鈴”前就準備好應付熏天的汽油味。后來,我漸漸知道,那個叫“打鈴”的地方,其實就是茶亭公園。“打鈴”就是福州話發音的“茶亭”。
但年幼的我從來沒覺得那兒是個公園。在公交站一個不起眼的角落,有一個小小的公廁。每次乘公交前,媽媽都吩咐我去上一趟那個廁所,哪怕我不愿意或不需要都得去。那個廁所后面有那么一條河,現在想來,該就是茶亭河了。因為嫌棄公廁,我連公廁后的茶亭河也一并嫌棄了。
“打鈴”唯一給我留下好印象的,就是在一橋之隔的一間紅色簡易木板房。那是一間拉面店。店鋪很簡陋,依河而建,地面是木頭鋪的,擺著方桌和條凳。每次逛街累得路都走不動的我們,總是選擇在這兒歇腳。對媽媽來說,這個地方離“打鈴”近,可以趕得上車;對我來說,這個地方有好吃的拉面。當時的拉面3元錢一碗,面碗比家里的飯碗要大一圈,里面的面分量足、湯頭香,雖然配菜只是簡單的大片、厚實的榨菜片,但每碗面配一個雞腿。我總是選擇靠近河的窗戶坐下,接著頭也不抬地把整碗面和那個雞腿吃得一干二凈。
2002年我工作了。家在茶亭附近的同事對我說起了“打鈴”:“這里原來是公園,有荷花……”語氣中帶著些許憂傷。后來,我才知道,茶亭街拆遷,她家傳下來的老店也拆了。如今,拆遷后重建的茶亭街,街面干凈寬敞了許多,但不像從前的人氣高漲,更多的是穿梭不停的車輛。
這幾年的周末,我也常和家人到茶亭——為的是去茶亭公園。我們對高大的水泥森林中還能有這么一塊風景勝地感到莫大安慰。茶亭公園不大,但是曲徑通幽、一步一景。孩子在其中奔跑、玩耍,自得其樂。熱了,可以到獨木成林的榕樹下乘涼、下棋;乏了,可以到健身器材上鍛煉解憂;累了,可以在鵝卵石的小路上摩挲腳底;悶了,可以在茶亭荷花間發現白翅飛鳥……茶亭公園的南邊是個閩劇臺,建成畫舫模樣,里面的桌子上擺著銅鈸、醒木,茶亭河中荷花開時,影影綽綽,令人遐想連篇;沿茶亭河靠近北邊有一條連廊,長長的連廊墻上掛著攝影愛好者的作品。其中一幅,拍的居然是我的學生。一問,原來她和另一個小姑娘在茶亭公園寫生時,成了別人鏡頭里的風景。
漫步園內,幽靜舒暢;移步園外,則是飛速發展的生活:世貿大樓被宣稱為地標性建筑、公交仁德車站巨大的吞吐量、大利嘉城里步履匆匆的網蟲們……我多么盼望,真正的茶亭河,無須再為經濟分憂,只需梳理自己的妝容,讓人們停下腳步的時候,感嘆和享受自己的美麗。
茶亭河
茶亭河上河村至交通路橋原名福德河,交通路橋至工業路橋原名茶亭河,工業路橋至山仔里橋原名太平河,山仔里橋至白馬河原名浦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