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逢雨必澇逐漸演變為我國大多數城市的痼疾,淮北也不例外。然而,不再“城中看海”卻不僅僅是管道擴容這么簡單。海綿城市,就是比喻城市像海綿一樣,遇到有降雨時能夠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滲透、凈化雨水,補充地下水、調節水循環;在干旱缺水時有條件將蓄存的水釋放出來,并加以利用,從而讓水在城市中的遷移活動更加“自然”。
今年7月31日,淮北市區普降大到暴雨,孟山路、相山路鐵路立交橋,龍山路、泉山路部分路段被雨水淹沒。暴雨襲城給我們帶來的不僅僅是生活的不便,更增添了對城市防洪排水系統、雨水收集系統建設的思考。然而,與短時強降雨致使城市內澇形成反差的是,我市又是一座嚴重缺水的資源型城市,相關統計資料表明,我市多年平均降水量只有800毫米左右,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不到400立方米,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1/4和世界平均水平的1/16,屬嚴重缺水地區。一方面是短時強降雨帶來城市內澇,另一方面是整體嚴重缺水,這樣的窘境一直困擾著淮北。
據了解,目前全省乃至全國90%的城市都是快排模式,雨水落到硬化地面只能從管道里集中快排。強降雨一來就感覺修多大的管道都不夠用,而且許多嚴重缺水的城市就這么讓70%的雨水白白流失了。
日前,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發布消息稱,我省將試點建設“海綿城市”。試點城市要突破傳統的“以排為主”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以建筑與小區、綠地與廣場、城市道路、城市水系等城市基礎設施作為載體,通過多種生態化技術,構建城市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通過探索構建城市雨水開發體系,根治城市內澇頑疾。城市建設將強調優先利用植草溝、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等“綠色”措施來組織排水,以“慢排緩釋”和“源頭分散”控制為主要規劃設計理念。海綿城市建成后,降雨時能就地或就近吸收、存蓄、滲透、凈化雨水,補充地下水、調節水循環;干旱缺水時,再將蓄存的水釋放出來加以利用。
按照要求,我省每個市、縣都要選擇1—2個項目作為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示范工程。而我省缺水地區要優先利用透水磚鋪裝、下沉式綠地、生物滯留設施、植草溝等措施,補充地下水;其他地區要優先利用濕塘、雨水濕地、蓄水池等措施,調蓄、凈化雨水。近年來,我市在建設節水型社會的道路上做出了一些積極探索。按照我省新下發的這個《通知》,明年起我市試點打造海綿城市,目前市直相關部門已著手謀劃一些試點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