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政府常務會議昨日審議通過了《廣州市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廠內污泥干化減量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表示,廣州2015-2016年基本完成全市48座污水處理廠和19座新建、擴建的污水處理廠建設污泥干化減量設施,將處理后的干化污泥再密封運輸至水泥廠、電廠和垃圾焚燒廠直接焚燒。屆時,所有污泥都可以在本地處理,不再產生臭氣擾民的同時還能夠實現資源化利用。
現狀
85%污泥運到外地處理
廣州市水務局副局長吳學偉在發布會上表示,目前廣州污水處理廠出廠污泥每天在2700噸左右,由于含水率高(80%左右),黏稠易發臭,運輸和處置困難。津生污泥廠關閉后,廣州本地缺乏大型的污泥處置場所,大量的污泥要運到外地處理,這就造成了出廠污泥必須遠距離運輸。
吳學偉透露,以中心城區外運污泥為例,最短的有45公里(花都區越堡廠),最遠的也有200公里(英德市),處理地點分別散落在中山、清遠、肇慶、東莞和英德等地,“目前廣州本地的只有越堡水泥廠處理一部分,占到廣州污泥產生量的15%左右。”吳學偉同時表示,目前污泥處置方式也比較雜亂,“有填埋、制肥、制磚和協同焚燒等,導致污泥處置標準不統一、監管難,污泥偷排亂倒、污染事件時有發生。”
未來
廠內干化成粒密封運輸
吳學偉表示,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廣州明確了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置技術路線——污泥廠內干化減量穩定,使污泥含水率降為30%-40%,處理后的污泥呈顆粒狀,達到穩定無臭,便于運輸等要求,再外運焚燒處置。《方案》要求2015年至2016年基本完成全市48座污水處理廠的污泥干化減量設施建設,同時新建、擴建19座污水處理廠也同步建設污泥干化減量設施,將處理后的干化污泥再運輸至水泥廠、電廠和垃圾焚燒廠直接焚燒,實現污泥處置的減量化、穩定化、無害化和資源化。
據悉,2013年開始,廣州市水務部門選擇了石井污水處理廠開展污泥處置試點工作。吳學偉說:“經過一年半的實踐,石井污水廠的污泥量減少為原來的1/3左右,而且在廠區處理沒有任何臭味。”他表示,污泥含水率降至30%-40%后就能解決臭氣問題,污泥干化減量設施建成后,由各污水處理企業購置密封運輸車輛,統一調度,自行運輸污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