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 ,《政府工作報告》將城區治澇工程納入2015 年十件民生實事當中,要求“舊有排水系統啟動升級改造工程”等。城市內澇也引起政協委員聶洪文 (見圖)的關注,他提出《關于治理城鎮內澇,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建議》,建議中山學習借鑒國內外成功的雨水管理經驗,實踐生態環保理念,實現“高標準雨污分流、低影響開發建設”目標,大力推進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的建設。


■城市內澇成典型“城市病”
據聶洪文介紹,隨著城市面積的不斷擴展,2013年和2014年的5月,強降雨再次引發城區出現10年來最為嚴重的“水浸街”現象。城市內澇如何治理?去年 11月2日,住建部對外印發《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這意味著今后我國城鎮排水防澇系統的建設將不再以 “修大管子”為主。
市住建局市政處負責人介紹,已對民生實事中治理城市內澇工程所提及的易澇點進行調查,也初步制定相關治理方案,以起灣道(起灣道與中山四路交匯處)來說,中山四路與起灣道交叉處的路面標高偏低,雨季時,容易造成積水,積水嚴重時影響交通,其改造方案主要通過改造中山四路與起灣道交叉處的排水情況,進而解決該處的水浸問題。
城市內澇是如何形成的?聶洪文表示,中山城鎮內澇成因復雜,既有受強降水事件增多、自然地勢低洼、河涌斷面不夠、水體自然調蓄能力不足、臺風暴潮,外江洪潮水頂托等客觀因素影響,又有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人的生產活動改變或破壞了降水的自然循環,導致城鎮內澇風險加大的問題;更是受城鎮開發模式、建設理念、建設標準、工程投入和管理機制等的影響,硬質化的城市建設,是加劇城市內澇發生的主要原因。
■建議中山建“海綿”城市
聶洪文建議中山借鑒國內外的成功經驗,推行低影響開發建設,加大對城市雨水徑流的源頭控制,發揮城市綠地、道路、水系等對雨水吸納、蓄滲和調節的作用,緩解城市內澇,為打造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提供保障。低影響開發是通過分散的、小規模的雨水源頭控制設計,實現對暴雨所產生的徑流和污染的控制,從而使開發區域盡量接近于開發前的自然水文循環狀態,進而保證將土地開發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減到最小。
低影響開發的主要技術措施包括:建筑天面雨水控制采用綠色屋面、雨水花園等引入到建筑周圍綠地入滲,人行道、小型車路面、停車場、庭院采用透水鋪裝,公園、廣場、道路類采用下凹式綠地,停車場、公園、立交橋可采用雨水花園、景觀湖等雨水蓄滯系統等。
2014年11月,住建部頒布了關于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的 《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試行),中山也完成了《中山市暴雨強度公式修編》、《暴雨洪水對中山市的影響及減災對策研究》,編制了《中山城區低影響開發規劃》,該規劃明確了我市各類項目建設低影響開發技術應用的規劃指引,相關部門正在推進規劃的落實與項目實施工作。
考慮到中山地下水位偏高的特點,結合城鎮道路、公園、綠化、小區開發等建設水平與管理情況,聶洪文建議中山在實施低影響開發應用時要結合舊城更新和新區建設,改造城鎮硬質地面鋪裝為透水鋪裝,提高雨水就地入滲率,削減雨水徑流;改造市政道路的人行道、非機動車道、綠道、停車場等的硬質鋪裝,開展城市開敞空間(如公園、廣場等)及運動場地的透水、滲水、截水改造,增加滲透路面、自然地面、透水性廣場等。另外,結合道路、廣場和地塊開發,推廣下凹式綠地、植草溝建設,增加城鎮綠地面積。在建筑單體方面,按照綠色建筑、節能建筑的要求,同步推進屋頂綠化、雨水花園、雨水蓄滯系統設置的應用等。
中山在充分發揮防洪排澇設施工程效率的同時,聶洪文建議中山做好排水系統的“滲、滯、蓄、用、排”管理工作,保護和恢復河涌水面,提高城市水面率,減少硬質鋪裝,強化雨水就地消化和利用工程建設,完善城市極端氣候預警系統和內澇應急處置機制,實踐構建“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建設”。
●名詞解釋:"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海綿城市建設應遵循生態優先等原則,將自然途徑與人工措施相結合,在確保城市排水防澇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實現雨水在城市區域的積存、滲透和凈化,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