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4年度全省跨行政區域河流交接斷面水質考核結果公布,嘉興市首次被評為優秀。3個評價水環境質量的指標也全部好轉,其中高錳酸鹽指數已達Ⅲ類水標準,比上年改善0.2%;出境氨氮好于入境,比上年改善10.8%;出境總磷好于入境,比上年改善24.9%。
從2012年度因交接斷面水質考核不合格被罰100萬元,采取限批措施,到2013年度考核合格,再到2014年度考核優秀,嘉興通過發動全民治水,注重科學治水,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完成了河流交接斷面水質考核“三級跳”。
“過去嘉興交接斷面考核不合格,主要是氨氮和總磷超標,農業面源污染是一大原因。”嘉興市治水辦負責人說,為此,嘉興開展生豬養殖業減量提質,重點對禁養區、限養區內違建豬舍進行拆除,通過培訓、補貼,引導農民轉產轉業。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計拆除豬舍逾920萬平方米,生豬存欄量從去年2月底的288萬頭減至120萬頭。同時,投入近1.5億元建設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中心,實現各縣(市、區)全覆蓋。
神奇的科技,被越來越多引入治水之中。去年,中科院與省科技廳、嘉興市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在嘉興建設150平方公里的中科院“五水共治”示范區。中科院著手優先推進技術和成果在該區域的集成和應用,布局重大環境治理項目和環境監測項目在示范區核心區先行先試,包括農村養殖污水、農業廢棄物污染處理及受污染土壤修復技術等項目。
河長也是嘉興治水一支重要的力量。去年,嘉興全面落實河長治水制,全市1.3萬公里河道實現全覆蓋。同時,創新河道認領制、義務監督員制度等治水新機制,新增了一批公里長、堤長、河道警長、法制副河長等治水新生力量。
嘉興還建立了縣域交界區域水環境聯防聯治工作機制,通過實施交界區域聯合治污、聯合執法等制度,提高交界區域水環境治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