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值8.06,氨氮0.07毫克每升……”2月10日上午,武勝縣清平鎮嘉陵江水質自動監測站內,監測員張樺林熟練地記錄著數據。“出川斷面水質穩定保持二類水質,主要監測指標持續向好。”張樺林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張樺林介紹,清平鎮嘉陵江水質自動監測站地處川渝交界處,是嘉陵江出川入渝最后一站。
然而,嘉陵江武勝段蜿蜒117公里,沿岸居住人口密集,企業分布眾多,上游來水狀況復雜。在如此條件下,如何長期穩定保持嘉陵江出川斷面二類水質?
寧擲千金,決不犧牲環境
走進嘉陵江畔的武勝縣凱特醫藥化工有限公司的污水處理中心,記者聽到一排排儀器發出輕微轟鳴聲,這就是該公司的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有了這些‘千里眼’,我們就不擔心企業偷排污染物了。”張樺林介紹,作為省控重點污染源企業,該公司于2011年投資1000萬元建成污水處理中心,采用微電解、生化處理、植物吸收等治污新技術,讓污水處理實現了達標排放。目前,武勝縣的5家國控、省控重點污染源企業全部安裝了這樣的“千里眼”。“如果企業違法排污,將付出高昂代價。”張樺林介紹,2014年該縣一家企業由于排污管道老化破裂,導致未經處理的污水直排嘉陵江。盡管事后查明并非故意“偷排”,但仍然收到了“停產整頓1個月、罰款10余萬元”的罰單,促使這家企業下定決心,投入近30萬元對原有的治污系統進行改造升級。
“重典治污”,呵護一江清水,武勝各企業舍得“花錢”。安泰繭絲綢集團投入1200余萬元購置污水處理設備,實行繅絲廢水循環利用,每年可減少污水排放約90萬噸。華潤雪花啤酒廣安公司安裝了“水膜除塵”裝置,在減少廢水排放的同時,降低了空氣污染。
綜合治理,再現水清岸綠
2月11日一大早,彭期友夫妻倆就駕著清潔船在嘉陵江上開始了一天的打撈工作。“以前江面上的飼料袋、死魚和紙屑等垃圾很多,每天都要撈幾大船。自從取締網箱養魚后,江面上的垃圾少了很多,我的工作也變得輕松了。”
作為全省水產大縣,取締江河養魚網箱對經濟指標的影響不言而喻。然而與保護嘉陵江水生態相比,武勝選擇了生態發展。2013年,武勝取締江河養魚網箱2600余口。
“監測數據表明,嘉陵江武勝段水質部分指標已臨近二類標準限值。”武勝縣環保局負責人譚宇憂心忡忡,光靠堵住沿岸企業排污“黑洞”,水質不可能大幅度逆轉,必須進行綜合治理,加快修復水生態環境。
事實上,武勝縣已經按照這一思路在積極行動:每年投入20余萬元向嘉陵江投放魚苗,加強漁業資源保護,利用大自然力量清潔水體;連續開展江綠工程,建成百里嘉陵江綠色畫廊,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38.2%;沿江12個鄉鎮全部建立污水處理站,實現污水達標排放;分階段關閉搬遷沿岸1000米范圍內現有畜禽規模養殖場,實施測土配方施肥82.5萬畝,大力推廣無公害防治技術;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打造400平方公里嘉陵江生態經濟帶,節能環保產業園被列為全省環保產業“六大基地”、“四大園區”……如今,一幅“水清岸綠百鳥棲”的嘉陵江生態畫卷正在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