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要2014年12月12日,舉世矚目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全線通水,南水北調工程轉入供水、接水、用水、保水新時期。作為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的十堰,要積極謀劃,在生態綠色發展上實現新突破,在整合、研究、爭取政策上實現新突破,認真做好新常態下水質保護、生態發展的大文章。
發展為了保護保護必須發展
十堰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核心水源地,根據國務院批復的《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規劃》,我市5條歷史形成的納污河要在兩年內由劣五類治理成三類水;城鎮污水處理廠出水標準要由一級b提升到一級a,并要對尾水進一步處理;工業企業直接排放標準由二級提升到一級等等。水質保護任務時間緊、要求高、責任重。
面對國家重要生態功能區的特殊要求,十堰要堅持在發展中保護、保護中發展,堅定不移地按照“外修生態、內修人文”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推進城鎮化建設,走文明、節約、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一是大力培育主導產業。在繼續支持服務東風公司、做強做大汽車主導產業的同時,要堅持把生態旅游業作為第二大支柱產業來培育,加快山水城一體化旅游開發,努力把十堰打造成為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的核心板塊和重要支撐。
二是發展農業循環經濟。要從水源保護的角度出發,結合綠色食品和生物醫藥資源優勢,發展高附加值的現代農業、有機農業及標準化的農副產品加工業。要實施測土配方施肥工程和生態家園富民工程,重點扶持以“茶、煙、菜、果、藥”為主的生態有機生物產業和以“雞、鴨、魚、牛、羊”為主的無害養殖產業,建成一批農業產業結構合理化、生產技術生態化、生產過程清潔化、生產產品無害化的生態示范精品工程。
三是加快產業轉型升級。要引導社會融資,建立多元化投入的產業發展基金;加強對企業研究開發活動的政策引導、鼓勵和支持,大力推進現有產業結構升級和產品結構優化;制定產業發展扶持政策,創造有利于高科技創業的政策環境和社會環境;加大科技攻關力度,促進高新技術轉移運用,提升經濟運行質量、效益和水平,提高產業綜合競爭實力和抵御市場經濟周期風險的能力;逐步形成與飲用水源保護相適應,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汽車水電產業為支撐,旅游及生態農業全面發展的循環經濟產業新格局。
四是抓好職業技術培訓。要建立職教中心,在確保九年義務教育的前提下,給未考上大學的應屆高中畢業生或中青年提供二次職業教育機會,向城市和發達地區輸送專業技術人才。
五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抓好路網、電網、渠網、信息網、沼氣能源工程、林地和治土治水工程的規劃與建設。在城區大力實施“山水園林城市工程”和“綠滿十堰工程”,努力建成一批體現都市風貌和南水北調特色的標志性市政設施;推進城鎮基礎設施向鄉鎮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加快重點鎮(村)、小集鎮建設,注重完善城鎮綜合功能,健全居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培育一批工業強鎮、商貿重鎮、旅游古鎮、生態名鎮。
建設生態文明確保一庫清水
確保水源區水質持續穩定達標,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十堰作為核心水源區,是保護水質的第一責任者,必須全力以赴創建國家級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走出一條核心水源區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生態良好的科學發展、和諧發展之路。
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實現生態環保新突破。一是緊緊圍繞水源區生態安全保障體系建設,繼續推進退耕還林、長防林、天然林保護、生態公益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爭取將所有的宜林荒山和25度以上坡耕地都納入國家退耕還林計劃。爭取將“天保”工程覆蓋面擴大到全市所有縣(市、區),森林覆蓋率達到70%以上,涵養水源,保護水量,切實提高水源區生態環境承載力。二是加快實施以新農村建設、村莊環境整治、清潔能源等為主的農村生態環境工程建設,促進農村生態環境優化。三是全面開展污染治理。以保護水源區水質為重點,加快環境基礎工程建設。全面治理農業面源污染,切實抓好重點領域的節能減排。建設水庫周邊隔離帶,加快推進5條不達標入庫河流綜合治理和保潔工程,力保水質穩定達標。四是建立水質安全防控體系。建設水源區環境預警與應急監測疾控中心,形成點、線、面一體化的監測網絡,進一步提高水質保護的預警、預防和疾控能力。五是組織實施生態移民。通過加強城鎮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建設,培植工業企業集群,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技術培訓,吸引更多的生態移民到城鎮安居樂業。
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保障生態經濟新發展。一是大力實施生態旅游發展戰略。以武當山為龍頭,以太極湖為引擎,以“三區三線”為中心,著力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城鄉生態旅游服務業。二是優化產業布局。打破區域和產業界限,依據區域的環境容量,結合資源型產業,依托開發區、工業園區和特色產業基地的建設,進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建立特色鮮明、布局合理、優勢突出的產業帶。三是大力推進生態農業建設。全面推廣庫區循環農業發展模式,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生態農業轉型。四是大力發展循環工業。以節約資源、綜合利用、清潔生產為重點,堅決淘汰落后工藝和高污染企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和生態產業,形成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經濟發展模式、生產模式和消費模式。
推進生態城鎮建設,展現生態建設新亮點。堅持“生態立市、綠色發展”的戰略,按照“外修生態、內修人文”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全面優化產業結構、培育特色優勢產業、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實現城鎮化發展的可持續繁榮。
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開創生態環保新局面。嚴格按照國家提出的“先節水后調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環保后用水”原則,建立完善生態文明制度,以制度來約束、固化、保障生態文明建設。一是規定水質保護硬性任務。對各縣(市、區)發展進行科學定位,堅決實行水源區水質保護目標管理制、環保問責制、一票否決制;進一步建立完善“綠色gdp”考核評價體系,優化生態補償機制,堅持把綠色產業發展、森林覆蓋率、出境斷面水質、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等指標,作為考核干部政績的重要標準,嚴格落實水源保護責任。二是深入開展“三違”整治,進一步提高城市建管水平,創優發展環境。三是堅持長期開展以污水處理廠、垃圾填埋場、排污口、河道垃圾、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及環保設施竣工驗收等8個專項整治行動為重點的“清水行動”,建立和完善污水、垃圾處理建管運營一體化機制,全力遏制環境污染,確保水質安全。
加強生態文化建設,樹立生態文明新理念。一是引導各級領導干部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絕不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換一時一己的政績或利益。二是大力弘揚生態文化,弘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價值觀。三是加強全民生態文明教育。四是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法治意識,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