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咸新區灃西新城以敬重自然為規劃理念,堅持按照“高品質建設,低影響開發”思路,結合實際因地制宜,積極探索雨水綜合利用技術,不斷推進城市“里子”工程建設。近期,以“海綿城市”建設為統領,灃西新城將雨水利用相關工作系統化、標準化、模塊化,探索了一條具有灃西特點的城市級雨水綜合利用體系建設模式。
構建多層次開放空間形成“海綿城市”生態本底
規劃決定城市格局。灃西新城改變了傳統城市建大管子、以快排為主的雨水處理方式,借助自然力量排水,“源頭分散”、“慢排緩釋”,就近收集、存蓄、滲透、凈化雨水,讓城市如同生態“海綿”般舒暢“呼吸”,實現了雨水在城市中的自然遷移。
以生態溶解城市為理念,灃西最大限度修復原有河流水系,形成自然河流景觀帶、生態綠廊、城市綠環、社區公園和道路綠帶四個層次的開放空間,構成生態本底。注重營造微環境,把地面的“大水泥蓋子”分解成一個個獨立的小海綿,為海綿城市建設提供了良好基礎。
建設四級收集利用系統 提升水資源綜合利用效率
建筑地塊是分流和回用的重點。灃西新城在小區院內采用雨水花園和下凹式綠地匯聚吸收雨水,通過植物、土壤的綜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凈化,并滲入地下。沿小區道路設置生態濾溝將路面雨水收集、過濾、凈化后排入雨水花園。富余的雨水溢流至下沉廣場形成景觀水體或進入收集池。我們根據地下空間利用情況的不同試點建設了不同的雨水收集系統。
道路是地表徑流的重要來源。雨水從道沿豁口流入隔離帶下凹式綠地,卵石、爐渣、砂子構成的濾層就像海綿一樣凈化和存儲雨水。多余的雨水通過高于綠地的雨水篦子,大部分流入附近的速滲井,剩余部分溢流至調蓄池。所有道路都通過縱向下凹綠地對雨水進行側面收集、下滲,澆灌綠帶植物。間隔一定距離設置礫石和砂土的簡易積蓄裝置或者沿道路縱向設置連續蓄水過濾溝,對道路路面雨水進行收集、凈化、滯蓄。
城市綠地、廣場等公共空間的雨水,被植被和土壤充分吸收。富余雨水流向低洼區域,匯聚到由黃砂構成的速滲井,回補地下水。灃西新城充分利用地形優勢,通過設置速滲井(過濾、滲透)、線型草溝(匯流)、生態濕地(蓄水)等使雨水匯流、凈化、下滲和收集。
目前,灃西還在建設一條長6.8公里不間斷的生態綠廊。與城市道路立體交叉,可直接將兩側二到三個街區約15平方公里范圍內的地表徑流通過地表水溝、溢流管等設施全面收集。同時,通過間接雨水轉移泵站對區域約25平方公里的雨水進行收集,最終形成大大小小共約330畝的雨水景觀水面,并將通過工程設施凈化、調蓄、溢流功能,成為城市雨洪管理的綜合性樞紐項目。
推廣綠色建筑 打牢“海綿城市”建設基礎
一方面,全面推廣綠色建筑。灃西新城保障房均按照綠色建筑一星標準建設。同德佳苑公租房采用光電、光熱技術,屋頂裝有太陽能熱水器和光伏發電板,試點建設全面雨水收集系統,屋頂、地面雨水全部收集下滲,雨水匯集面積約45000平方米。推廣雨水花園、生態綠地等工藝,匯聚并吸收來自小區屋頂以及地面的雨水,通過植物、土壤的綜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凈化,并使之逐漸滲入地下,涵養地下水。在雨水飽和時,還可用來補給景觀用水、廁所用水或者排入市政管網等。
另一方面,積極建設綠色基礎設施。灃西市政建設從方案研究、排水規劃到工程設計,都采用高標準的排水設計指標,加強排水防澇設施、排水通道的建設,強化水系的連通與治理,解決城市積水內澇問題。同時,采用生物滯留槽、生態花園、生態草溝、生態濕地等措施,形成了項目地塊、市政道路、景觀綠地、雨洪系統四個層級的雨水收集利用系統。目前這一模式已由試點試驗向全面推廣鋪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