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城市建設規模不斷擴張、暴雨等極端天氣事件頻發突發,造成的“市里看海”、“城中渡河”現象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提高防洪除澇能力成為必須面對且亟需解決的重大課題。近年來山東省青島市和濟南市結合創建水生態文明城市提出的建設海綿城市的規劃,便是圍繞這一課題進行的有益探索。
去年青島市提出建設“海綿城市”的規劃,無獨有偶,聞名天下的泉城濟南,近日也出臺《關于加快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工作的實施意見》,明確為提高城市綜合防災減災能力,緩解城市水資源壓力,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將把濟南建設成為“澇吸水、旱吐水”海綿城市,緩解城市洪澇災害,改善生態環境。
“海綿城市”這個名字,乍一看還有點萌萌的,但可別小看它,它可是推進“工程治水”向“生態治水”重大轉變的有效方式。據專家介紹,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水“釋放”并加以利用。海綿城市的建設應遵循生態優先等原則,將自然途徑與人工措施相結合,在確保城市排水防澇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實現雨水在城市區域的積存、滲透和凈化,提高雨洪資源化水平,保護生態環境。在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應統籌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統性,協調給水、排水等水循環利用各環節,并考慮其復雜性和長期性。
去年,青島市城建部門對市政協委員李江提交的《關于建立青島市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系統》提案進行面復,并在書面答復中提出:青島市將認真研究提案中的建議,利用好有限的雨水資源,加快建設雨水回收利用系統,建設具有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功能的“海綿型城市”。目前,島城正在完善制定“海綿型”城市規劃,加強城市水利工程建設,因地制宜地收集、利用雨洪水,下雨的時候“存起來”,天旱時給城市“解解渴”。
根據提案和專家建議,青島提出劃定“藍綠線”建“超級海綿”,大力提高“海綿體”的規模和質量。首先,對城市原有的“海綿體”進行有效保護。通過科學合理劃定城市的“藍線”、“綠線”等開發邊界,最大限度地保護原有的河流、湖泊、濕地、坑塘、溝渠等“海綿體”不受開發活動的影響,維持城市開發前的自然水文特征。其次,逐步恢復和修復已受到破壞的“海綿體”。綜合運用物理、生物和生態手段,使受到破壞的綠地、水體、濕地等“海綿體”的水文循環特征和生態功能逐步得以恢復和修復,并維持一定比例的生態空間。最后,在城市開發建設過程中創建一定規模的“海綿體”。在城市建設中優先采用具有滲透、調蓄、凈化等“海綿”功能的雨水源頭控制和綜合利用設施,提高“綠色”基礎設施建設比例。同時,根據城市排水防澇的實際需求,適當開挖河湖溝渠、擴充水域,以促進雨水的調蓄、滲透和凈化。城市有望像海綿一樣,遇雨吸水、蓄水,需要時“釋放”利用,“逢雨必澇,雨停即旱”的狀況將得到有效改善。
濟南市也結合自然地理條件、城市排水防澇基礎和應急管理能力需求,以及城市建設發展實際為自己制定了工作目標——到2020年,市區內年徑流總量控制率達到70%、對應控制設計降雨量為23.2毫米,年均控制徑流總量為951萬立方米;有效緩解城市洪澇災害、泉水利用不足、雨污水混流三大問題,實現雨水資源化、泉水資源化、污水資源化,提高城市防洪排澇減災能力,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建設生態美麗泉城。
據了解,濟南在安排財政預算時,會將城市排水防澇等設施改造、建設和維護納入2015—2017年度保障重點,并且合理劃分市與區級支出責任,調整支出結構,集中財力優先用于海綿城市試點項目建設。還將堅持地方、社會投入為主的原則,研究制定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配套政策,吸引更多社會資本用于試點項目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