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道路交通生態園林防洪排澇均涉及
近日,記者從海南省政府辦公廳獲悉,為解決全省城市基礎設施總量不足、標準不高、運行管理粗放等問題,我省將照規劃引領、民生優先、安全為重、機制創新、綠色優質的基本原則,通過科學規劃、規范建設、精細化管理,建立起數量充足、功能配套、管理科學的現代化城市基礎設施體系。
加快道路設施建設
為了加快城市道路交通設施建設,從2015年起,所有新建及改擴建的城市主、次干道應設置具有足夠通行能力的步行和自行車道,增設、完善行人過街設施,并與綠道網建設有效銜接,形成適應慢行的步行、自行車交通系統。打通斷頭路,拓寬小街巷,提高道路路網密度。主要城市應加強自行車停車設施、道路林蔭綠化、道路照明等設施建設,切實轉換過度依賴小汽車出行的交通發展模式。
海口市、三亞市要專題研究加快上下班出行高峰期堵車問題,局部路段可采用地下地上立體交通網的方式解決。
推進公交優先發展,優化完善公交交通服務網絡、將公交系統延伸覆蓋各城區;合理配置公交優先車道、專用車道,適當提高車速,提高公交出行比例;有序發展城市軌道交通,對經濟條件較好、交通擁堵問題比較嚴重的海口市、三亞市有軌電車項目予以優先支持。
加強生態園林建設
深入開展“綠化寶島”行動,到2015年底前,全省建成一批城鎮公園,每個市縣至少建成一個具有防災避險功能的綜合公園;人均公園綠地面積不低于12平方米;城市居民出行“500米見園”的比率不低于60%。
結合防洪排澇專項規劃,各市縣在綠化設施建設過程中,要積極推進下凹式綠地建設,打造“海綿城市”。所謂“海綿城市”,是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構建科學合理的城鎮化布局,盡可能減少對自然的干擾和損害,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讓城市像海綿一樣,下大雨時吸水,干旱時就把吸收的水再“吐”出來。從2015年起,在有條件的新建綠地實行下凹式設計試點工作,并對有條件的既有綠地進行下凹式改造。通過在城市道路、停車場、廣場推廣使用透水性鋪裝材料,種植耐水濕、吸附凈化能力強的植物,城市新建道路的人行便道采用可下滲結構,對道路人行便道隨道路進行透水性改造。到2020年,城市新建綠地和新建硬化地面全部達到“海綿城市”的技術標準,有條件的地區基本完成對硬化地面進行透水性改造和對綠地進行下凹式改造。
海口市政府去年規劃投入183億元完善海口市排水(雨水)防澇系統,根據海口市降水、下墊面、排水管渠、水資源利用等因素,綜合考慮采取蓄、滯、滲、凈、用、排等多種措施組合的城市排水防澇系統方案。
城市各類綠化要優先選用本地樹種,既要有良好的遮蔭效果,又要有較強的抗風能力,且盡可能多種植經濟效益高的樹種。
推進綠色建筑建設
積極推進綠色居住、綠色辦公、綠色工業、綠色酒店、綠色商場、綠色醫院、綠色校園建設。自2015年起,政府投資的機關、學校、醫院、博物館、科技館、體育館等建筑以及單體建筑面積超過2萬平方米的機場、車站、賓館、飯店、商場、寫字樓等大型公共建筑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海口、三亞和儋州市的保障性住房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其它市縣新建保障性住房30%以上達到綠色建筑標準。到2017年,全省20%的城鎮新建建筑達到綠色建筑標準。到2020年,全省30%的城市新建建筑達到綠色建筑標準,綠色建筑的建設和運行維護體系基本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