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地下水污染,還要日復一日地將其作為飲用水源。淮河流域飲用水安全的嚴峻形勢引起了全國兩會代表、政協委員們的關注,也在社交媒體上引發廣泛討論。
要解決飲用水源的地下水污染問題,當前最急需解決的就是改變淺層地下水作為飲用水源的模式,采用深層地下水作為飲用水源。從長遠看,則應盡快轉變經濟發展模式,絕不能以污染環境為代價追求經濟增長,絕不能以犧牲民眾健康來追求地方經濟發展。
農民明知水污染,卻不得不天天喝
迄今為止,國家已兩次對淮河流域安徽平原區地下水污染情況進行了調查。調查顯示,亳州、阜陽、太和、界首、臨泉、蒙城、潁上等大部分區域范圍內,其淺層地下水的水質已經被污染,屬于禁止作為飲用水之列。此外,同屬禁止飲用水地區的還有宿州、懷遠、靈璧、淮南等個別區域。
皖北地區不僅地表水遭受了污染,不符合飲用水取水標準,同時淺層地下水也已全面告急。
據調查,阜陽市下轄的阜南縣、太和縣、界首市,亳州市下轄的渦陽縣、蒙城縣、利辛縣、譙城區等地,有許多村莊以淺層地下水作為飲用水水源。當地農戶分散取水深度20米左右,而埋層20米以內的地下水,已經被污染。
淮河流域安徽平原區地下水污染調查項目負責人之一、安徽省地質調查院專家楊則東說:“老鄉們太可憐了,明知水被污染不能飲用,也不得不日復一日地喝。”
飲用水污染致使癌癥高發
近年來,媒體多次報道稱,包括皖北在內的淮河流域癌癥率畸高。癌癥與飲用水污染究竟有多大關聯?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原副主任楊功煥曾受命調查。據《財新》報道,楊功煥的任務有兩個,一是回答淮河流域是不是真的存在癌癥高發,二是癌癥是不是真的與水污染有關。這一淮河課題,被科技部列為國家“十一五”科技攻關課題。
2013年,楊功煥發布了團隊歷時八年的調查研究結果:淮河流域嚴重的水污染,與這一地區潁東、蒙城、埇橋、靈壁等八縣區居民消化道腫瘤(主要為肝癌、胃癌、食道癌)的嚴重高發,二者之間存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一致性”,且兩者有“相關關系”。該研究證實:因環境問題致使我國出現了一些癌癥高發縣。
據悉,沙潁河流域的阜陽市潁東區、渦河流域的亳州市蒙城縣、奎河流域的宿州市埇橋區和靈壁縣,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均屬癌癥低發區域,只是全國平均癌癥水平的60%到80%之間。
然而,2004年至2006年上述縣城的癌癥死亡率,從低發向高發快速轉變,其上升速度是全國癌癥上升速度的數倍之多。潁東區癌癥死亡率為每10萬人發生144人至179.90人,約是全國水平的2倍;蒙城縣、靈壁縣癌癥死亡率為每10萬人發生119人至143.90人,約為全國水平的1.5倍;埇橋區癌癥死亡率為每10萬人發生95人至118.90人,約為全國水平的1.3倍。
淮河流域消化道腫瘤高發區的居民,普遍有長期喝淺層地下水的經歷。
不能拿人的健康來換取經濟發展
一個地區要發展經濟,必然要有相應的產業來支撐,特別是當前區域競爭日益激烈,不進則退。各級地方領導在經濟發展中保位爭先的壓力都非常大。但是,發展經濟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損害群眾生命健康為代價。
現在,一些地方政府的政績觀存在偏差。一些地方政府的主要決策者,往往為了升官,為了稅收,默許了一些污染嚴重企業的存在,把污染留給社會,把后患留給老百姓,把治理留給下一任政府。
如果以犧牲生態環境和生命健康為代價,經濟發展就會偏離科學發展的軌道,失去了本來的意義。如果地方政府的政績觀得不到糾正,權力污染問題得不到解決,那么污染問題永遠不會根絕。
從長遠來看,在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要徹底改變過去的粗放式發展模式,摒棄那些給生態環境帶來“不可承受之重”的錯誤做法。無論是加大對環境違法現象的打擊力度,還是將環保指標納入官員考核評價體系,都是留住綠水青山的重要保障。就當下而言,污染物質進入人體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飲水,真正實施清潔飲水工程刻不容緩。
今年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報告中用較大篇幅提到了水污染等環境治理,也期待地方能“以人為本”,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還百姓一片青山綠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