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清如鏡的陜西657公里長的漢江,離境前的最后“定格”。
從3月20日起,參與由陜西省委宣傳部組織的《京津冀豫陜全媒體問水行》活動的中央媒體,以及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受水地區的京津冀豫陜各類媒體近40家、50多位記者,在占國家“中線水源地面積”66%的陜西南部——6萬多平方公里內,驅車2500多公里,從漢中寧強的漢江源頭起,向東一路奔波,考察水源地水土保持工程現場、污水處理廠垃圾填埋場設施,采訪農村清潔衛生整治成果、循環經濟綠色產業、生態移民搬遷……記者們的鏡頭里、錄音里、筆端上,記錄得滿滿當當——近十年來,為了“北上”的一江清水,陜西付出了巨大犧牲和艱辛努力。25日下午,“全媒體問水行”的所有參與者懷著期待的心情,終于抵達漢江在陜的“最后一站”——白河。
在漢江岸邊,迎接從公路上涌下來的“問水行”記者的是——白河縣的三個“權威鐵腕”機構——縣環保局、縣水利局、長江委白河水文站的相關負責人。攝像機沿江展開,“長短焦距”穿插其中,麥克風、錄音筆“嘩啦”一下就圍向了他們……
“國家給你們的投入缺口大嗎?”“與需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積相比,極為有限。相信國家以后會逐步加大對白河,對陜西的投入……”
“像這樣的水面視頻監控多嗎?是如何布局的?”“白河境內39公里都有布設,如果財力能跟得上,以后的密度還會更大。”
“環境執法的現狀如何?”“設備還跟不上,力量還較為薄弱……”
最后,白河縣環保局監督機構一位極具英姿的女負責人向所有的“采訪者”宣布:今天是2015年3月25日,我代表今天到場的縣環保局、縣水利局、長江委白河水文站驕傲地告訴大家,你們眼前所看到的漢江,現在的狀態是,江水斷面流量:201秒立方(非汛期正常流量),水質:國家Ⅱ類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