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每逢雨季,總有一些城市被調侃開啟“看海”模式。前日晚,自貢下了一整晚雨,早上起來卻發現,城市路面幾近干爽,如果不是空氣較往常濕潤得多,幾乎讓人感覺不到下過雨,而這正是自貢未來打造“海綿城市”建設將要達到的效果。
昨日,華西城市讀本記者從自貢市規建局了解到,從去年開始,自貢就已經開始積極籌備和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曾經自貢“看海”勞斯萊斯“泡湯”
自貢市老城區的地下管網系統,在上世紀80年代就已經形成了,管道直徑等并不完善,隨著城市化進程,排水系統跟不上城市排水需求、排水管道老化等問題愈加凸顯,遇到暴雨天,城區內往往會形成大面積積水。
在內陸城市出現“看海”、“看瀑布”等奇觀,自貢早有先例,2012年夏天的一場大雨,自貢妙觀寺對面的富臺山隧道,瞬間變成“水簾洞”;2013年8月晚間一場暴雨,自貢一酒店地下停車場被淹,里面的20多輛車接受了這場大暴雨的“洗禮”,一輛價值千萬的勞斯萊斯幻影也在其中。
未來水資源自由收放與生態城市并進
自貢市城鄉規劃建設與住房保障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海綿城市”建設應遵循生態優先等原則,將自然途徑與人工措施相結合,在確保城市排水防澇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實現雨水在城市區域的積存、滲透和凈化,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在“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應統籌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統性,協調給水、排水等水循環利用各環節,并考慮其復雜性和長期性。
該負責人介紹,“海綿城市”的構想,融合了國內外最新的生態還原、低碳城市、自然調節等改善城市環境理念,提出以新型路面、綠地和水系為主體,轉變依賴大規模水利工程設施和管網建設的傳統思路,成為探索城市以“生態呼吸”實現自我修復的途徑。
“海綿型城市”有幾個建設要點,首先要配套編制城市排水防澇設施規劃,加強雨污分流管網改造與排水防澇設施建設,同時大力發展綠色建筑,從建筑物對雨水分級收集利用開始,強化雨水的滯、滲、蓄,加強排水防澇設施、排水通道的建設。
這種既能吸收雨水、儲存雨水,又能在炎熱干旱時釋放水蒸氣、調節城市溫度的海綿型城市,將從根本上解決原來由人為造成的城市對水和生態的阻絕問題,實現降溫、防洪、抗旱等效益,“這將是我們在城鎮化發展過程中迎來的一個契機,是工業化時代城市建設的一次大膽的創新和探索。”
海綿·區位
先天優勢 自然條件得天獨厚
早在2014年,自貢就成功建成國家園林城市,并被聯合國環境基金會、中國環境保護協會等五家機構聯合評為“杰出綠色生態城市”。對于“海綿城市”的建設,自貢有著堅實的生態基礎。
根據《自貢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30)》,自貢將把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態文明的要求落實到各級各類規劃中,試圖將市域生態打底固化下來,法定化,保護好。把自然生態要素組織到城鎮功能結構中來,形成內外聯系、功能完善、點線面結合的生態綠地系統網絡,明確生態綠線管制要求”,全面梳理“山水園林田”五大生態元素,做到保護山、護住水、建好園、造好林、守住田。為在有限的土地上發揮最大的優勢,規劃建立一個戰略性的自然系統結構,最大限度地、高效地保障自然和人文的完整性、連續性,給城市擴張留出足夠的空間。
后天努力 劃定30多平方公里試點區域
“將‘海綿城市’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新型城鎮化發展、老工業城市調整改造、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保障改善民生相結合。”規建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二月,自貢市人民政府成立了以市長劉永湘為組長的自貢市“海綿城市”建設領導小組,全力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規建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充分考慮試點城市的代表性、引導性、功能性和可操作性,自貢市劃定了30多平方公里的“海綿城市”試點區域,包括南岸科技新區、東部新城起步區、東興寺片區、西山-光鳳片區和大安舊城片區,該區域內目前聚居人口為15萬人,預計未來聚居人口將達到30萬人。
將雨水滲透等作為重點工程
“按照城市總體規劃和水系統、園林綠化、道路交通等專項規劃,并與城市防洪規劃有效銜接,實施雨水滲透工程、雨水滯流工程、防洪工程等。”該負責人介紹,在《自貢市海綿城市建設實施方案》(2015-2017)中,將雨水滲透工程、生態綠地建設、生態駁岸等作為海綿城市建設的重點。
“對新建或對現狀路面和人行道鋪砌改造,逐步取代原有全封閉的路面鋪砌系統;同時,對建筑小區內的屋頂進行綠化,加大雨水滲透。”該負責人解釋,雨水滲透具體措施包括建設道路可滲透人行道、建設透水停車場、建設透水廣場以及綠色屋頂。
此外,生態綠地建設則是將道路兩側綠化帶建設為下凹式綠地,從而將路面雨水導入下凹式綠地,達到雨水調蓄。項目包括臥龍湖濕地公園、貢井西城濕地公園和釜溪復合綠道示范段等。在濕地的岸邊環境設計方面,一定要生態駁岸,絕對不能搞“兩面光”、“三面光”。
據介紹,在以上工程全部建成后,將大幅度提高城市的吸水、蓄水、凈水、釋水功能和防洪減災能力。
海綿·效益
解決雨洪問題引領治水新方向
一方面,有助于解決雨澇等問題,另一方面,為解決自貢水問題提供新思路,此外,將引領自貢未來城市治水的新方向。好處一:吸住集中降水,告別“城中看海”
目前,我國大多數城市都是快排模式,雨水落到硬化地面,只能從管道里集中排出。強降雨一來,大家就感覺修多粗的下水管道都不夠用。許多嚴重缺水的城市,就讓約70%的雨水白白流失了。建設“海綿城市”,在暴雨來襲時,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將雨水儲存起來;暴雨過后,再讓雨水緩慢地流出,從而避免短時間內大量雨水帶來城市內澇問題。好處二:利用洪水雨水,進一步節約資源
海綿城市的建設任務是改善城市水循環,其對環境產生的有利影響,主要體現在雨水凈化方面,可減輕排入河流的污染物負荷,改善河流生態,增強河流自凈能力,為水質達標奠定基礎。同時,海綿城市的建設可減少建成區的外排水量,涵養地下水源,對改善區域氣候有積極作用。
當城市成為“海綿”時,降雨時城市吸飽了水,而在干旱缺水時,就可以將儲存的水釋放出來,并加以利用。“損有余而補不足”,讓城市將本就珍貴的水資源運用得更加平衡。以北京為例,自打造“海綿城市”以來,僅2014年就累計收集利用雨水量2781萬方,相當于14個昆明湖。好處三:生態與經濟并重,改善城市環境
通過透水地面的建設,能削減洪峰,延遲洪峰出現時間,提高城市防洪能力,建設城市內澇造成的經濟損失。其次,新/擴建調蓄設施,可開發利用雨水資源,起到開源節流的作用,對緩解城市水資源緊缺起到積極作用。同時,海綿城市與建設項目結合起來,還可改善社區小氣候和環境條件,美化居民生活。
“海綿城市”建設非常注重對天然水系的保護利用,保護河、湖、池塘等水系,改善了城市的生態環境,緩解城市缺水和熱島效應。調蓄設施又往往與城市既有的綠地、園林、景觀水體相結合,凈增成本比較低,還能大幅減少水環境污染治理費用,降低城市內澇造成的巨額損失。另外,“海綿城市”建設大大減少了建設排水管道和鋼筋混凝土水池的工程量,經濟效應可觀。
海綿城市
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海綿城市建設應遵循生態優先等原則,將自然途徑與人工措施相結合,在確保城市排水防澇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實現雨水在城市區域的積存、滲透和凈化,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