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城市像海綿一樣,下大雨的時候能夠迅速吸納多余的水,而干旱的時候又能把含蓄的水“吐”出來。近日,蘇州市出臺《城市中心區排水(雨水)防澇綜合規劃》,推行影響最低的開發建設理念,在城市建設中最大限度減少對原有水生態的破壞,探索建設“海綿型”城市。
城市處處埋伏著“海綿塊”
走進蘇州市太湖新城吳中片區永旺綠島芙蕖街,路邊有一處寬闊的草坪,與別處不同的是,這里的草坪有明顯的高低起伏,而中間一處凹陷的草坪被白色的欄桿圍了起來。
“這可不是普通的景觀,草坪下藏著一套生態雨水收集利用系統,包括一個容積為750立方米的雨水收集池。”蘇州市吳中區太湖新城管委會建設管理部副主任鄒毅告訴記者,除了蓄水池,周邊的道路也大有講究,無論是瀝青地面還是人行道路邊,均采用了透水材料,道路旁的幾處洼地則是滲水渠,與軟式透水管道連接,形成一個分散的雨水處理系統。雨水通過路面、草地被收集到滲水渠長期儲存,以保證盡可能多的雨水得以下滲,同時也得到初步的過濾。隨后,滲水渠中的雨水通過管道進入收集池,進一步過濾,水質得到凈化。過濾后的雨水,通過循環水泵提升后連接雨水回用管線,可用于道路兩側的取水口用水、綠化帶灌溉及道路沖洗。“加上金碧街的蓄水池,附近的雨水總收集量為1500立方米,接近一個標準競賽游泳池的蓄水量,收集滿后可灌溉14萬平方米的綠化,基本上能滿足周邊3天的綠地澆灌及道路沖洗水量。”
此外,松陵大橋東堍的一處綠地也是城市局部“海綿塊”。這處綠地的特別之處在于,它由綠地、水塘、小島組成,完全是一派綠湖島影的景色。實際上,這里的綠地為下凹式,主要的作用在于收集雨水,而水塘就是雨水收集池,利用收集起的雨水營造出景觀。
讓城市如大海綿般吸水放水
“海綿型”城市概念的產生,源自于行業內和學術界習慣用“海綿”來比喻城市的某種吸附功能。近年來,更多的是將海綿用以比喻城市或土地的雨澇調蓄能力,河流兩側的自然濕地如同海綿,調節河水之豐枯,緩解旱澇災害。所謂海綿型城市,就是讓城市像海綿一樣,下大雨的時候吸水、蓄水,防止內澇,而天好及干旱的時候,又能把吸的水“吐”出來綜合利用,節約水資源。
“目前,蘇州正積極探索和推行影響最低的開發建設理念,最大限度減少對原有水生態的破壞。”蘇州市水利局副局長趙瑞龍介紹,蘇州推出的《城市中心區排水(雨水)防澇綜合規劃》,雖是防澇規劃,但提出的一些標準,正切合了“海綿型”城市的建設。比如,《規劃》提出在相關區域內,新建地區硬化地面中可滲透地面面積不應小于40%;改造區域硬化地面中可滲透地面面積不應小于30%。同時,綠地標高宜低于周邊地面標高5至25厘米,形成下凹式綠地。新建地區下凹式綠地占總綠地比例不應小于50%。《規劃》還對雨水滯蓄提出了具體要求。其中,規劃用地面積2萬平方米以上的新建建筑配套建設雨水利用設施;建筑面積3萬平方米以上的賓館、飯店以及建筑面積10萬平方米以上的校園、居住區及其它民用建筑配套建設中水或者雨水利用設施;每1萬平方米建設用地宜建設不小于150立方米的雨水調蓄設施;路幅超過70米的道路兩側應配套建設雨水蓄水設施,其它道路宜結合實際情況確定。根據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規劃,到2016年,蘇州城市透水地面率將達到45%以上。
打造‘海綿型’城市,在滿足城市快速發展的需求同時,也帶來的很多好處。趙瑞龍介紹,這段時間,蘇州連續下雨,很多人注意到,下雨的時候,河里比較臟。這是因為地面上和空氣中平時有大量的污染粉塵和雜物,一旦下雨,污染源就會隨著雨水進入地下管網,最終進入河中,并在河中形成懸浮物,如果蘇州建成了“海綿型”城市,再下雨時,就會有大量的雨水滲入地下,而不是進入河中。這樣,雨水中的粉塵等雜物也會吸附在地上,而不是對河水進行污染。
打造“海綿型”城市,還能提高城市的排澇能力。現在,只要一下雨,雨水就會沿地下水管進入河道,抬高河道的水位。如果遇到強降雨,對城市的排澇能力是一個考驗。根據“海綿型”城市的要求,新建地區硬化地面中可滲透地面面積不應小于40%。也就是說,雨水可以從這些地方滲透到地下,而不是最終排到河中。此外,正如芙蕖街生態雨水方案,打造“海綿型”城市還能很好地起到節水減排的作用。比如,把原先“吸”進去的水再“吐”出來,就可以給地面上的綠化澆水等。
建設“海綿城市”需要長期探索
事實上,對什么是“海綿型”城市,應該怎么建,國內外沒有統一的具體標準,更多的是探索試點和一些實踐個例。
如建在美國波特蘭會議中心西南面的波特蘭市的“雨水園”,造型像一系列跌水和小溪,包含水池和玄武巖堆石,其間種植大量水生植物和水草,小溪一級級下跌,最后匯集至地勢低洼的水池,機動車道上匯集的雨水也有很大一部分流入水池,雨水經過沉淀過濾,通過管道流入雨水排水管,進行綜合利用。
而新加坡碧山公園則將加冷河從筆直的混凝土排水道改造為蜿蜒的人工河流,是第一個在熱帶地區利用土壤生物工程技術即植被、天然材料和土木工程技術的組合來加固河岸和防止土壤侵蝕的工程。公園和河流的動態整合,為碧山公園打造了一個全新的、獨特的標識,嶄新、美麗的親水生態河岸景觀培養了人們對河流的歸屬感,能夠更加近距離的接觸水體、河流。在遇到特大暴雨時,臨近公園的陸地,可以兼作輸送通道,將水排到下游。
北京奧林匹克公園展現的是一個多元性的綜合生態水利規劃設計,有雨洪收集、再生水利用、循環過濾凈化、濕地凈化等各種工程設施,總水系面積84.2ha,總蓄水量130萬m3,這些工程設施的外在形式表現為公園內的景觀路面、休閑綠地、下沉花園、龍形水系、森林公園等,做到了節水養水,營造了一道亮麗的景觀帶,既緩解了北京水資源缺乏與奧林匹克公園需水的供需矛盾,同時還減輕了奧林匹克公園及周邊的排水防澇壓力。
“實際上,海綿城市的核心是自然滲、蓄、凈、用、排水,而大自然就是一塊最大最好的海綿。”北京建筑大學環境工程系、城市雨水系統與水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授車伍認為,蘇州結合江南水鄉河網水系發達的特點,在城市化進程中新建城區一律實行低影響開發,積極發展綠色生態城區,取得了良好綜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