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生態立區的寧波杭州灣新區,致力于打造“三生三宜”的國際化新城。自去年“五水共治”開展以來,新區把該項工作作為推動改革發展的關鍵之策,堅持治污先行,防排同步,保抓并舉,計劃三年總投資65.3億元,建設31個項目。
過去一年間,杭州灣新區突出治污重點,強化綜合治理,全年共完成投資20.9億元,取得明顯成效:投入資金5010萬元用于“清三河”治理,提前實現“垃圾河”清零任務;提前完成農村面源污染治理,率先實現污泥無害化處置率100%。
今年,新區將以“水環境提升攻堅年”為載體,繼續全面推進水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劃,著重抓好污水治理、治水攻堅、活水節水三大治水行動,計劃實施20個治水項目。值得一提的是,在“五水共治”步入深化之時,新區還將提前謀劃,積極探索將“五水共治”與“海綿城市”建設有機結合,以期取得多重成效。
“海綿城市”在美國、德國、澳大利亞等國,早已有諸多實踐先例。“海綿城市”,是說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從而讓水在城市中的遷移活動更加“自然”。目前,全國很多地方正積極試點“海綿城市”建設。
杭州灣新區水治辦有關負責人介紹說,杭州灣新區地處平原灘涂,天然水網分布較少,區域“海綿性”先天不足。加之歷史問題造成的部分企業產能落后,在生產過程中對水環境造成一定污染。近年來,隨著新城人口的集聚和大企業大項目的持續落戶,對環境的要求不斷提升,用水的需求隨之加速擴張。做好水文章,做活水文章,不僅是倒逼企業轉型、產業可持續發展所需,也是建設“三生三宜”國際化新城要義所需。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五水共治”工作已經被新區列為推動改革發展的關鍵之策,并正在不斷攻堅深化。去年以來,新區下決心、大投入開展污水治理工作,在漂印染園區整治、農村污水治理等方面取得階段性成果,同時通過打通斷頭河、開挖城市河道、泵站更新改造等工程措施,打通區域河網“筋脈”,有效緩解新區乃至整個余慈地區的防洪排澇壓力。
同時,新區海洋水利管理中心根據四灶浦一期、二期及滸山水庫三座水庫蓄水量,建立三庫聯調工作機制,降雨時蓄水,枯水期“釋放”,極大發揮海綿功能,為新區提供了用水保障。今年,又啟動大容量慈西水庫前期工作,建成后將在保障區域供水的同時大幅提升調蓄能力,增強海綿性的吸水、蓄水等功能。與此同時,近年來,新區圍繞生態建設,大規模推進灘涂鹽堿地景觀綠化,新區集雨面積、涵養面積進一步擴大。
在前瞻性建設規劃以及“五水共治”良好基礎上,新區圍繞“海綿城市”內涵,做好水文章、做活水文章,增強城市功能,夯實與水共生、與鳥共鳴生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