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西咸新區成功入選我國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成為西北地區首個建設試點。西北地區水資源相對缺乏,在城鎮化過程中能否有效地利用城市雨水就成為西北地區城市生態建設的重要一環。西咸新區引入國際領先的規劃建設理念和低影響開發模式,不斷探索適合西北地區的海綿城市建設方法,成功把雨水從“包袱”變成“資源”,走出了一條生態城市的綠色之路。
1 三級雨水收集系統讓雨水不再是“過客”
走進西咸新區灃西新城,一條6.8公里、不間斷的綠色長廊從城市規劃核心區穿城而過,連接起渭河和灃河,這不僅是灃西新城城市設計的亮點所在,更是海綿城市建設的神來之筆。
4月初,連日的大雨絲毫沒有影響到綠廊兩邊的道路,與傳統城市用大管道將雨污水排走的處理方式不同,綠廊兩側的道路上沒有雨水篦子,而是在路沿上開了若干個小口,雨水順著地勢流入馬路兩側的低洼綠地,經過花草、砂石的不斷過濾,雨水滲入周圍的土壤,補充地下水。
而在離綠廊不遠的灃西新城同德佳苑小區,雨水經過小區內雨水花園、生態綠地的滯留、凈化,逐漸滲入地下,涵養地下水。在雨水飽和時,可以用來補給景觀用水、清潔用水或者排入市政管網等。
“最近的大雨如果不能及時下滲,就會流入市政管網,排向綠廊。我們在中央綠廊布置有湖泊、濕地,將雨洪調蓄系統與城市生態基礎設計結合,解決城市雨洪管理。”負責雨水綜合利用方案的西咸新區灃西新城開發建設有限公司工程技術部副部長鄧朝顯說。
生態雨洪調蓄系統作為城市的“綠色海綿”,轉變了人們傳統的雨水治理思路。綠廊與灃西新城道路立體交叉,可直接將兩側街區約15平方公里范圍內的地表徑流通過地表水溝、溢流管等設施全面收集。同時,通過間接雨水轉移泵站對區域約25平方公里的雨水進行收集,最終形成大大小小共約330畝的雨水景觀水面,并通過工程設施實現凈化、調蓄、溢流功能。
“讓雨水‘停一停、流一流、滲一滲’,通過‘建筑與小區對雨水應收盡收、市政道路確保綠地集水功能、景觀綠地依托地形自然收集’的三級雨水綜合利用系統,讓雨水在城市中自然遷移,不僅減少了水環境污染治理費用,降低了城市內澇造成的巨額損失,還大大減少建設排水管道和鋼筋混凝土的工程量,使建設成本大幅降低。”西咸新區管委會副主任兼灃西新城管委會主任劉宇斌介紹說。
2 田園城市格局讓城市回歸自然
海綿城市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創新,更是城市發展理念的轉變。西咸新區作為全國首個以創新城市發展方式為主題的國家級新區,以建設現代田園城市為目標,突出生態文明建設,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以自然河流、生態廊道、道路框架構建布局合理、綠色生態的組團結構,形成“開敞田園、緊湊城市”的“大開大合”空間布局,最大限度地保護原有的河流、湖泊、濕地等水生態區。
近年來,西咸新區先后啟動了區域內渭河、灃河、涇河綜合治理工程,使其恢復行洪、蓄水等生態功能,并沿線建設了生態景觀廊道和多個濕地公園。利用大遺址保護區、基本農田和生態綠地構建城市綠色廊道。對原有生態格局進行保護與恢復,為海綿城市建設打造良好的生態本底,實現了城市與自然的互動。
除了灃西新城的綠廊外,秦漢新城的秦文化公園,將傳統的硬質廣場改成軟質的綠地廣場,保留原地形地貌,由綠地、濕地景觀構成,既成為城市的文化廣場,也是高強度開發區域的綠色緩沖地帶。灃東新城依靠斗門水庫和灃河濕地,形成綠帶環繞的城市景觀,營造充滿活力的生態環境。在西咸國際文教園農業中央公園通過保留原始村落和大片農田,打造一個體驗鄉情農趣,回歸自然田園的特色公園。西咸新區空港新城太平湖景區依托水景、田園等生態基礎,將建立新一代復合型生態公共空間。
3 多渠道資金確保“海綿體”落地
西咸新區海綿城市的建設也得到了國家層面的認可。在近日公示的2015年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名單中,西咸新區成功入選,成為全國16個城市之一,也是西北地區首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
參與試點申報工作的西咸新區管委會副主任兼總規劃師李肇娥說:“在西咸新區總體規劃中,生態保護空間占總面積的70%,我們通過生態海綿保育綠色本底、濕地海綿修復河湖水系、城市海綿建設都市綠網的三大路徑,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緩解城市水資源壓力,倡導生態文明。”
為了確保海綿城市建設能穩步推進,此次獲得海綿城市建設試點資格的城市將按照城市規模分檔,獲得來自國家的補助資金。西咸新區將獲得每年4億元的專項補助資金,連續三年不變。對采用PPP模式達到一定比例的,將按上述補助基數獎勵10%。
下一步,西咸新區將在新區建設中深入推動海綿城市建設,整個投資規模將達31億元。“西咸新區將積極擴寬融資渠道,持續探索以地方及社會投入為主的多元化、可持續投融資機制,確保海綿城市建設落地。”西咸新區有關人員介紹說。
據了解,對試點區域的污水處理廠、中心綠廊等經營性公共項目,西咸新區將推進特許經營,吸引社會資本;對雨水泵站、綠地公園、灘區整治等工程,將加快公共服務社會化,采用政府購買服務等模式,吸引社會資本投資非經營性公共項目,降低建設和運營成本。
同時,西咸新區正在嘗試建立引導激勵機制,鼓勵建設主體按照海綿城市標準建設項目。按照要求,試點區域內的新建小區及舊城區改造都需要配建雨水綜合利用設施,全部由項目單位自行投資建設。西咸新區將通過獎勵或補貼等形式,激勵各方積極參與建設海綿城市。
西咸新區“海綿城市”建設已全面鋪開,讓城市回歸自然,使水源得以涵養,使田園得以保存。西咸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常務副主任王軍表示:“西咸新區提出了打造綠色城市的西咸標準,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通過海綿城市建設來綜合解決西咸新區的水資源、水安全、水環境三大問題,實現雨水在城市中的自然遷移、低碳循環。這是創新城市發展方式的積極探索,也是建設現代田園城市的生動實踐。西咸新區將努力為建設美麗陜西做出積極貢獻。”
鏈接
16個城市試點海綿城市
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海綿城市將自然途徑與人工措施相結合,在確保城市排水防澇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實現雨水在城市區域的積存、滲透和凈化,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建設海綿城市,關鍵在于不斷提高“海綿體”的規模和質量。在新型城鎮化中,河湖、濕地、溝渠等原有的“海綿體”要有效保護。有條件的還應以城市建筑、小區、道路、綠地與廣場等建設為載體,新建一定規模的“海綿體”。改善人居環境、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減少城市熱島效應和洪澇造成的損失,“海綿城市”將發揮出巨大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
2015年4月我國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名單公布,在130多個城市的競爭中,西咸新區與遷安、白城、鎮江、嘉興、池州、廈門、萍鄉、濟南、鶴壁、武漢、常德、南寧、重慶、遂寧、貴安新區等16個城市脫穎而出,獲得了海綿城市建設試點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