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底,耗資250萬美元(按照2006年貸款時的匯率,折合人民幣近2000萬元)建成的“武漢水質模型”,曾被譽為國內在建立水質模型方面的“第一次試點”。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一旨在全面提升武漢市水環境管理能力、為優化污水處理提供科學決策支持的工程,建成之日即被閑置。如今,項目所購進的部分電子設備,已過使用周期。而對于該工程的未來,目前仍無明確答案。
現象
高科技工程:被遺忘5年的試點
2015年4月6日。瀟瀟冷雨中,位于東湖邊的一處排灌閘室,大門緊閉。
“武漢水質模型唯一的一臺固定探測器就設在這個閘室內。”武漢城市排水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武漢排水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員對楚天金報記者說,“多年不用,設備不知是否完好”。他所說的“武漢水質模型”,對普通市民而言可能非常專業。但對于武漢這個水資源豐富的特大城市而言,曾經是一個領先于國內的試點工程。
武漢排水公司前員工、現任武漢水務環境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的顧建新,曾全程經歷該項目。據他介紹,所謂“水質模型”,就是在監測和收集有關數據的基礎上,利用編制的計算機軟件系統等先進的科學技術,模擬、反映和預測水體中污染物質的遷移變化,以及對水質變化的影響。通俗來講,這就是一個監測城市水環境變化的系統。
曾為該工程建設期間協調人員的武漢排水公司員工李女士解釋說,該工程最核心的部分實際上是一套分析軟件,此外就是分布在各監測點的探測設備以及終端顯示設備。據介紹,2007年,武漢水質模型項目正式啟動。項目建設由美國HydroQual公司和武漢市環境科學研究院聯合中標。2009年底,該工程歷時兩年建設通過驗收,工程總投資為250萬美元,資金來源系貸款。
公開的報道顯示,2008年10月,正在建設中的武漢水質模型項目召開了一個高規格的研討會。會上,專家肯定“這是我國第一個綜合水體的水質模型”。遺憾的是,這也是該項目在公開視野里的最后一次大規模露面。2009年底建成之后,該項目即基本閑置,直到今天。
探因
數據與運行:為錢所困的系統
今年4月初的一個工作日,記者在武漢排水公司調度中心參觀了“武漢水質模型”的終端顯示系統。系統設備占據了該調度中心近一半的位置,一排未開機的電腦和墻上漆黑巨大的液晶顯示屏,讓這里顯得十分安靜。
該公司內部人員介紹,終端系統此前一直放在臨近辦公樓的二郎廟污水處理廠。2011年前后,該公司的新辦公樓建成,系統隨之搬遷。“系統的搬遷費用都花了好幾萬元”。武漢排水公司總經理熊洪松對記者坦言,該項目建成后沒有使用的原因較為復雜。“一是數據無法獲得。二是運行經費沒有著落。”
熊洪松表示,要維持“水質模型”這一高科技平臺的運行,需要不斷輸入最新的水環境監測數據。“武漢每天不一樣,系統需要的水環境數據,以及維持這個系統的邊界條件都在發生變化。”熊洪松說,系統需要對氣象、江、湖、以及管網的監測數據,但這些數據掌握在武漢市各個不同的部門手中,“城市排水公司作為一家負責污水處理的公司,并沒有能力來協調這些工作。”
據介紹,武漢排水公司獲得數據的成本極高。在平臺建設之時,一份武漢市的電子地圖購買價格即達到10萬美元。而當時對武漢市部分水域的數據采集,3個月的采集工作花費高達45萬美元。除了獲得數據的成本,系統運行的另一個難題是運轉經費。熊洪松告訴記者,項目完工后,并沒有專門的運行資金。為此,該公司曾經多次提出,水質模型這個平臺要真正起作用,最好的方式是移交給政府有關部門。
未來
“廢物利用”OR“重啟”:看不清的結局
對于武漢排水公司而言,這個閑置5年的工程,正陷入“進退兩難”的尷尬。一個嚴峻的問題是:該工程2007年前后購進的一批設備,目前實際上已過了使用周期。“但又不能隨便報廢,因為擔憂國有資產流失的問題。”該公司一內部人士說。
而要重啟該項目,“就要定期維護更新數據,需要動用大量人力、財力去把數據弄回來。”武漢水務環境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顧建新說。在顧建新看來,這一項目本身帶有“試點性質”,建設之初輸入的數據也只是武漢小部分水域的數據,并非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武漢地區的水質模型。“項目本身已起到了示范作用”,顧建新說,但要想繼續完善和真正使用這個平臺,他認為需要進一步的巨額投資。“這也并非是武漢排水公司能完成的任務。”
在這一背景下,武漢排水公司唯一能做的是實現平臺的“物盡其用”。據介紹,平臺建設所購進的電子地圖以及部分硬件,部分已用于武漢排水公司的污水處理業務。但在其他關注武漢飲用水安全的人士看來,這樣一個原本是用作水環境管理的高科技系統,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則是極大的浪費。
近年來,武漢市水源應急事件時有發生。為此,今年1月,武漢大學教授、湖北省政協委員徐禮華在全省“兩會”期間提出提案,呼吁完善和重啟現有的“武漢水質模型”。不過,這個花費巨資建起的平臺,究竟面臨怎樣的命運?各方直到現在仍無法給出明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