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6日,國務院正式印發《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水十條"),從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著力節約保護水資源等十個方面對我國現階段和未來水污染防治工作做出了規劃。在中國經濟增速持續下滑的時候,此時發布“水十條”其背后頗有深意。尤其是當前,中國經濟面臨轉型升級,高能耗高污染的經濟模式難以為繼,政府不斷提高環保標準的背景下,此舉有助于倒逼經濟轉型升級,推動綠色產業發展,實現多贏格局。
從本質上來講,“水十條”背后的深意實質是推進我國水資源化改革,其中工業污水處理和城鎮污水處理的提標改造將是重點內容。最為重要的核心內容是,“水十條”第二條內容為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要求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空間布局、推進循環發展。這樣做對推動經濟轉型的意義深遠:一是實施“水十條”,可拉動GDP增長,并使環保產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多贏,有力推進轉型升級。二是“水十條”通過淘汰落后產能等優化經濟發展措施,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水十條”這份文件勾勒出我國未來水污染治理的宏偉藍圖:即到2020年,全國水環境質量得到階段性改善,污染嚴重水體較大幅度減少。到2030年,力爭全國水環境質量總體改善,水生態系統功能初步恢復。到本世紀中葉,生態環境質量全面改善,生態系統實現良性循環。
“水十條”雖然來得有些遲,但它現在已經和空氣污染問題一樣,受到了上至黨中央下至普通老百姓的高度重視。如“水十條”發布的當天下午,就有深圳一家媒體就爆出,深圳一企業污水直排造成嚴重污染,導致水庫周邊“血流成河”,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目前,涉事無證企業已停工,這說明水的問題已經深入人心,得到了全社會的密切關注,但是,“水”問題的形勢卻依然嚴峻。
中國自1994年,從淮河流域治理開始了大規模的水污染治理,經過21年的水治理,城鎮污水處理率雖然有了大幅度提高、主要流域干流的水質也有了一定改善,但是水環境的質量依然與老百姓的愿望相差甚遠,有不少地方老百姓甚至沒有可供飲用的水源。
綜合來看,中國“水”的問題主要集中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工業企業偷排漏排現象嚴重,如臭名昭著的騰格里沙漠排污事件,曝光后獲得習主席批示后,問題得到基本解決,但是依然有一些企業“頂風作案”,原因是什么?它折射出來的是地方政府和企業枉法僥幸心里。二是城市中的景觀河段治理有很大改觀,城鄉接合部河段出現黑臭現象十分明顯,這說明什么?面子工程、政績觀念在作怪。三是河流的干流水質有所改善,支流水質污染呈普遍態勢,還有一個是地表水治理著力較大,而對地下水卻疏于治理,這又說明什么?地下水污染關乎下一代,但不少企業卻在干著“斷子絕孫”的事情。
面對地下水污染嚴峻形勢和監管難題,只有多管齊下綜合施治、嚴格加大地下水污染懲罰力度等,才是解決水污染的唯一路徑。
相較于以往中央關于“水”的文件,本次“水十條”的最大看點是可終身追責的嚴格的考核制度:一是“水十條”在歷史上首次對簽訂責任書和約談省長進行了明確,這種嚴格的考核機制威懾力極大,保障了“水十條”行動順利落實。二是從工業廢水、市政污水到水環境,“水十條”均規定了截止時間和明確了量化指標,并采取對地方政府排名和落后懲罰制度,來倒逼從效果出發的環境治理需求的落實。
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經濟提質增效、促轉型一直是政府的期望。治理“水”的問題,將會直接利好環保產業。環保產業作為一個新興產業,此前并不受到重視,欠賬很多。政府此時大力推動包括污水治理在內的環保政策,毫無疑問,“水十條”將為水環境保護產業高速發展提供新動力,為相關工程設計、設備制造、設施建設和運營維護等產業帶來機遇,行業發展有望拉開歷史新篇章。
可以說,環保產業作為一個新興產業,既滿足了民眾對環境改善的需求,又創造了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
經濟新常態大背景下,政府對環境問題的嚴峻性認識很深刻,制定和出臺的一些環保標準比過去更加嚴格,特別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曾作出環境容量已經達到或者接近上限的判斷,相信在政府、社會和企業三方共同努力下, 中國環保產業將會是一個大有發展前景的產業。大規模集中治理污染已成為新常態,環保產業的總體規模將呈現出繼續擴大態勢。
毋庸置疑,“水十條”能帶動數萬億的中國經濟,但是我想我們每一個人其實更希望的是,為了讓下一代擁有一個像模像樣的美好的玩水嬉戲的童年景象。
支持“水”事業,從你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