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長不足兩厘米、通體透明的一尾青鳉魚,在一個約150毫升的水瓶里活動,通過生物傳感技術,能迅速將水質變化準確反饋出來。
記者日前在江蘇省無錫市濱湖區梁溪河畔的景宜橋水質自動站,看到一臺正在運行的水質在線生物安全監測儀,青鳉魚快活游動,水質數據以跳動的曲線圖呈現,給一旁負責記錄的環境監測人員吃下了“定心丸”:太湖主要入湖河道之一的梁溪河水質穩定達標。
“如果能提前預知水質變化,應急治理就能有的放矢。”環境監測人員告訴記者,今年初,無錫市首次引入青鳉魚制成在線監測儀,目的就是提前感應水質變化,“它對水環境變化特別敏感,一旦有污染混入,活躍度會立刻降低,甚至死亡。”
為確保不出現“魚為”誤差,記者看到,一臺監測儀上連接了8個水瓶,每個瓶里裝有1~3條數量不等的青鳉魚,它們的游動均有微型攝像機跟蹤,水質情況以不同時段內變化的曲線逐一顯示。據介紹,青鳉魚是國際知名的醫學用魚,原產于日本,每天在瓶中工作12個小時,然后被“同事”接替,工作15天“輪休”一次,“休假”長達半個月。
“它們適應在水草環繞的水里生活,太湖水的藻類密度偏高一點。”環保專家認為,“放長假”對有效監測十分必要,處于非工作狀態下的青鳉魚,只在實驗室特制的水草環境中休養,不會進入市內水域,對“土著”水生生物不產生任何威脅。
青鳉魚“游”進水環境監測體系,讓太湖連續第八年安全度夏的備戰更加從容。過去幾年,無錫市投入近兩億元,形成天地一體化的監測網絡,95個水質自動監測站實時連續監測各重要水域水質,還有衛星遙感監測水生態環境的大尺度變化。而青鳉魚這種純生物傳感技術的應用,提供了最為直觀的預警,省去了漫長的實驗室檢測時間,給制水部門完善制水和供水方案留出“提前量”。
“青鳉魚‘試喝’后有異樣,馬上啟動應急預案。”市太湖辦再次強調,確保飲用水安全始終是太湖治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無錫市已成功“打通”長江、太湖兩大水源地,有了安全高速供水通道后,供水應變能力在全國領先。盡管如此,水質監測指標仍沒有絲毫松懈,監測內容覆蓋飲用水109個國標全項,包括化學品、農藥等引發的有機物污染,以及重金屬、藻毒素等污染,“只有‘試喝’安全的水,才能流進市民家中。”